驻村工作调研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5253326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工作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驻村工作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驻村工作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驻村工作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驻村工作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驻村工作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驻村工作调研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驻村工作调研报告 干部驻村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同时同步小康成了贫困地区的一个重要主题。对贫困村派驻干部驻村帮扶,开展“走访帮促”,也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及要求。202X年3月7日,受县委组织部和院党委的安排和指示,我被派往*县*乡*村驻村,与单位全脱钩,落实开展驻村工作。时至今日将近5个月,个月以来的工作如实开展,紧密进行,现将工作调研汇总如下; 一、驻村地点基本情况 *村有3个村民小组,面积5.8平方公里,可耕地46868亩,有村民325户,现有人口119人,少数

2、民族101人,外出人口77人,低保4户共计232人,村干部人,党员7人,202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5元。该村地理陡峭多山,生态环境较差,缺水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文化素质较低,但民风纯朴,无较大矛盾纠纷。以农业种植为基本生活来源,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以家庭散养猪为辅,年轻人大多数出门打工。 二、到村后所做的工作 在驻村工作中,我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宣传党的十八精神,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政策真正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知、为广大群众所用、为广大群众谋利;加强实地走访,充分了解目前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对一些村民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积极配合

3、当地村委班子,加强学习与交流,把理论融于现实当中。具体涵盖一下几个方面: (一)、召开群众大会,宣讲一系列党的会议精神和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共计11次有余。 第一次为交流座谈会议,主要向群众介绍自己,讲述自己的工作性质,目的和意义,旨在与群众有一个面对面的认识。接下来4次主要向群众宣讲了党十八大会议精神、同步小康及省市县的各项会议指要、各项有关的惠农利农政策及其一些普遍的法律知识。后来的群众大会主要是为了现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和“两个硬化”工程,两个硬化工程的补助为每硬化户补助0个平方米,共计2吨水泥,9方石沙。召开这一会议一是为这项工程做铺垫,而是将这项工程的相关政策实打实地进行宣传,

4、三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商讨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同时由于当地村民居住的分散性,有几次会议开到了农户家里。 (二)、实地走访民情,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现目前的具体状况。 走访的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村民的客观情况,二是为了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形成调研,为后来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走访过程中认真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汇总,并尽最大努力地给群众出谋划策。足迹遍及35户人家,0多人次。其中包括党员同志17人,孤残老人14人(孤寡老人为3人,残疾人士为1人),空巢老人人,孤儿1人,留守儿童0人,低保户91户228人,离任村干部人,大学生1人,种植大户户,其余为普通农户。 (三)、进

5、行矛盾排查,解决群众纠纷,为邻里和睦、乡村和谐尽自身努力。 驻村工作当中,由于所派单位的性质,矛盾排查被安排在工作的前端,当然也是干部驻村的重要工作之一。后经过走访和调查,本村尚无巨大矛盾纠纷,邻里之间相处和睦。这与*村的民风淳朴有直接性的关系,也和当地的民族比列,历史延习及风俗礼仪有重要的联系。源于3户当中,只有5户汉族,故相处之中不易发生族别歧视等问题,同时当地苗族同胞重礼讲仪,团结和谐,不会主动招惹他人。甚至在经过走访和调查后了解到,*村近5年来尚无偷牛盗马等刑事案件发生。连一两起治安案件也没有出现过。 (四)、组织村民兴修水利,解决一组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 *村的基本情况当中,缺水问题

6、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在走访当中了解到,*村上沙坝组的村民吃水问题尤为突出。后经与当地村委班子商讨,组织当地村民寻找水源,发现距上沙坝组4000米位置处,有一水源地,位于山腰之上,海拔近80米左右,其流量较大,流速较快,且水源常年不干不断,周边只有两户村民在饮用,大多水流处于浪费状态。若经规划和构建,完全可供上沙组23户人口饮用。通过与上沙组村民的探讨,决定以构建小水窖的方式来解决当前吃水困难这一问题。当初拟定工程建设计划如下: 1,协调水源周边的两户居民,组织当地群众,以熊志发,罗朝亮为首,借鉴其他组和村的建水工程经验,整理水源,搭接水管(水管采用4分管,总计长度4米左右),引水入户。 2,在

7、距该组村民居住地50米位置构建以蓄水水池,长6-7米,宽3.5-4米左右,高4.5-.米,可溶120-150挑水。 3,村民集资,在条件范围内,尽最大力量每户投资1元左右。 ,村民出工,每户平均派出2个劳工人员,共计40人左右。 5,申请政府帮扶,衷心希望当地政府能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助。 ,完善和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工程建成后以户为单位,每户对水利工程管理一月,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追究和解决。 现目前该水利工程已基本竣工,与计划无异,上沙坝组村民饮用水问题已基本解决。 (五)、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政策和内容,组织推动“两个硬化”工程的起步、实施。 与村委班子分工合作,下到需硬化农户家丈量院

8、坝面积和联户路长度,经统计所需硬化农户为户,院坝面积为0个平方,联户路总长891米即71个平方。 采取就近原则,结合农闲时间,在村委办公室或下到*村各个组召开村民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与群众商讨“两个硬化”工程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石沙的供给; 2、投工投劳的分配; 3、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的配合和分点; 4、建设当中的安全问题; 经过研究,*村的石沙由干部组织,村民自行制造供给。选取好采石点后,村民分大组进行造沙,并同时进行,驻村干部与村委班子成员到岗到点,适时组织和监督。平分下来,每个干部负责两个小点,同时相互帮助与配合,劳动力适时流转,确保建设劳力的充足。造沙

9、过程中严格监督,遇危险迹象和紧急情况及时通知,及时处理,确保安全。 现目前就*村而言,高炉组,*组,上沙坝组3个组村民的石沙已制造完成,其中高炉和*两组的石沙已运到具体农户家中,待到水泥供给到位,便可开始具体操作。 (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各次工作培训。 驻村工作不单单是“同步小康”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它更关系着我们当合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唯物主义理念。为此,县委各部门及领导尤为重视。20X年3月20日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权限94名“驻村干部培训大会”,月6日县委政府又组织了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两个硬化工程的“*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讲大会

10、”。同时院领导多次下到驻村点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并对驻村工作提出要求和指导。 三、现实困难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诚然,在实地驻村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地发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就对*村而言,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形势及生态较差,降雨少,降水量小,大多土地为砂质土壤,可耕作的面积少。 (二)、经济基础薄弱,种植和养殖结构单一。 该村基本以种植玉米为主,油菜小麦为辅,养殖为家庭散养猪和耕牛。种植规模小,收成低,一年算下来,出去成本和投资,所得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村民甚至是收入不够于支出,更加剧了生活的困难。 (三)、交通困难,导致农业生产

11、成本高。 这是该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整个*村的人口居住并不聚集,在本就闭塞的交通环境下,使得运输和进出等更为困难。对于这样一个交通相对滞后的村,致富的瓶颈可见很大。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村民们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能早点通公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通路是农村致富的必要条件。 (四)、严重缺水,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成效。 这也是该村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平时当地居民在散居各处的格局下,只能以小水池的形式解决一两户人口的日常普通用水,牲口和家禽的用水则更为紧张。而对于生产用水,变只能是“望天吃饭”,无计可施。 (五)、大多青壮年均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

12、使得*村部分农户存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有一5岁的中老年人杨朝风,因子女全部外出打工,其原本做的大多数土地借丢荒不顾,原因在于劳动力有限,实无法耕种较宽土地。同时随着老龄化加剧,*村劳动力不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生儿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35户119人的村里,劳动力占总人口40%,独居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从这些数据中显示出,全小组还有50%的老弱病残,这些没什么经济来源都要靠40%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因此就造成贫困不断加剧,而个别户头条件富裕的两极分化局面。 (六)、*村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认知程度相对靠后。 大多数村民处于文盲或半文

13、盲状态,稍微有点文化的年轻皆外出务工。经过统计和调查,*村一千多口人中,拥有大专文化的只有两人,且是最高文凭。这种的情况和局面,直接造成了知识的缺乏和获得与引进新知识的困难,同时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和宣传。最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七),政府投入不够,特别是资金、项目和指导性技术投入不够;缺乏企业的带动。 (八)、干部驻村能带给村民的大多是些政策和指导性思路,无实际速效的路子和实物。 这点在走访中尤为尴尬,老乡总爱问些问题,譬如。“这次你们下来带来了多少钱啊”。“我们村已经搞过很多次种植了,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成功,你们看有什么好的路子,关键是政府能给多少钱支助我们”。再有就是“路何时修通

14、”。“吃水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些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最为切身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原由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这些问题,不是我们个人能够解决的,也不好给予一定肯定的答复。 四、原因分析之浅见 上诉困难不单单只限于*村,甚至对于中国西部而言,大部分农村情况的缩影也都会有这些情况。这些问题的造成,与地域分布,经济水平,政治历史都有一定的关系。要解决起来,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只能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按步而行。就对我所驻的村来说,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域条件和地理形势的造成,*村地处偏僻,海拔较高,道路坎坷,土地贫瘠;修路存在困难,且投资和成本高; 二是

15、气候条件和水流分布的影响,该处降雨稀少,无直接河流经过,过了雨季变常缝干旱,经常缺水; 三是村民文化程度的低下,思想陈旧封闭,致使该村的村民接受新事物,新政策的速度慢,往往按部就班,不懂灵活处理,更不说放开胆子去高些发展。从而产业思想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很困难; 四是大多农村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被动性,某些地方很少积极思变,主动图谋发展; 五是对于农村而言,存在着投入的不够和一定层面政策的滞后性; 六是驻村工作的局限性,单一考政府的插入坏人帮扶远远不够。在除了切实联系群众,走访调查以外,大多工作完成往往限于政府政策带动。干部驻村做起事情来人微言轻,效率不高。一部分起步实施者尚处于开头阶段,经验少,困难重重(以*乡安卓村种植折耳根为列)。 七是缺乏企业的带动,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需要钱,需要技术和多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予的政策和扶持在没有企业的配合下显得势单力薄。 五、几点建议和想法 针对上述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