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243050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历史观”与历史批判、历史反省、历史智慧从阅读、听课看“大历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闫璟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最大收获是对“大历史观”有了初步认识。“大历史观”即宏观历史观,就是用宏观的、放宽的视野来研究历史。黄仁宇先生是这样解读的: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广泛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之后与美国、西欧史进行比较,加以研究。阅读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时,读到他对大历史观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大历史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大历史”观念实际上是一种考察方法,就是要把视野放宽到世界历史走过的全过程,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去审视考量中国历史。可

2、能是出于日常工作、从事专业的关系,每每读书都会联想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大历史观”主要指的是史学研究的方法,将其用于我们中学历史教学,核心或主旨至少应该有三点:第一,纵横对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进行对比,也就是既要进行古今对比,也要进行中西对比;第二,反复对比,基于史事等具体内容、环境、背景的对比,养成宏观意识,形成宽阔视野;第三,对比的目的,就是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审视和考量中国历史。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反差,有反差才会引起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进而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形成开放平和的积极态度、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未来

3、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基于以上理解和思考,我就在听课、调研中有意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组织,倾听教师的历史认识表达,尤其是听了我市历史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的课,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下面是郭老师上课的两个片断:【片断1】中国古代史之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一课的导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将其放到历史的坐标系中,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发展变化:一个是纵向的,就是从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变化来看,由盛转衰;一个是横向的,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由先进转向落后,由开放转向封闭,日益脱离了世界发展的主潮流。有些同学可能注意到最近中央台同时播放两部片子:一部叫大国崛起,它讲的是近代世界九强的发展;一部叫明十七帝疑案。

4、表面上看,两部片子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同时播出也可能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但是,这些偶然的巧合不也蕴含着一些必然的信息吗?当西方大国崛起之际,不正是中国社会由盛转衰之时吗?西方上升的曲线和中国下降的曲线在历史的时空中交汇、重叠,所以,这段历史或者说这两部片子无形中有意无意地给我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揭示出中西不同历史命运的根源。因此,我们要走进的明清时期,它不单纯是一段历史,更重要的,它是我们今天发展中要时时引以为戒的资源宝库,时刻提醒我们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的第一章“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片断2】中国古代史之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老师:丞相制度在统一王朝中从

5、秦朝开始设立的,到现在一千多年了,丞相处于什么位置?学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老师:对,位高权重。所以对于皇帝来说,君权的主要威胁是来自丞相。为了限制相权,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曾经做过不同的限制。学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老师:到宋朝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瓜分”,搞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结果是什么?在宰相之外,搞了一堆国务院副总理。就这样朱元璋觉得还不够,他的目的是要釜底抽薪,彻底废除丞相制度。他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同学们看课件:(他说,由于丞相设立,使)“君不能躬揽庶政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明史)大家注意,他把丞相制度和什么联

6、系起来了?学生:天下骚乱。老师:对呀!天下骚乱是政治腐败的产物,但朱元璋移花接木,把这样的一个罪名安在了丞相头上,然后就大开杀戒,制造了一个胡惟庸案,把丞相制度废除了。而且告诫他的子孙,以后不许再恢复丞相制度,所以严格地讲,明以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丞相。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到这儿寿终正寝了。那我们想一下:他废除了丞相,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啊?原来的政事是由丞相来处理的,现在政事就集中到皇帝这儿去了,君权和相权合一了,带来了君权的绝对化。君权绝对化当然有两面性,从好的角度讲,全国是一个声音、一个意志,有利于统一;从坏的方面讲,君主能不能犯错误?君主犯了错误就不是他个人的错误了,全国人民都要承受君主个

7、人错误造成的灾难,代价不能说不大。无限的权利会带来无限的灾难。另外,所有的政务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的工作量是不是加大了?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事务要皇帝一个人去处理,所以当皇帝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非常辛苦,朱元璋本人能吃这个苦。据史书记载:他每天4点半就上朝了,就这样时间还不够,他还要挤出吃饭睡觉的时间来思考军国大事。有时候在梦中惊醒,他的旁边放着纸笔,赶快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有时候吃饭的时候想起来,赶紧写一个纸条把他别在衣服袖子上。可是,朱元璋的子孙能不能吃这样的苦呢?所以在明朝就出现了历代比较少见的现象:皇帝不理朝政数量最多、最集中。我们把视野再放大,来看一看那个时候世界发生了什么

8、变化?就在朱元璋废丞相前半个世纪,在英国爱德华一世的时候,英国人搞了一个国会,国会干什么呢?明文规定:“非经国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征税。”把国王的财政权限制了。当西方在限制王权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学生:加强王权。老师:是的,加强王权。中西双方形成巨大的历史落差,中国的落后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落后的第一步从哪儿开始的?就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开始。在我看来,这段精彩的导言,首先是拉进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告诉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功用、价值。其次是用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放宽了学生历史学习的视界,体现了“大历史观”。而围绕“专制皇权加强”的讨论,不仅仅是回顾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发展直到废除的过程,梳理中

9、国古代皇权一步步加强的线索,重要的是突出体现了“大历史观”关注同一时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对比,从而寻找到中英之间近代以来的强大与落后对比反差的根源。学习历史的目的仅仅是熟悉和记住一段历史吗?大多数历史教师会说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历史的思维方式;或者像某版本教科书引言部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所说:使学生形成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一种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我想,大多教师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有了“大历史观”,应该说就比较清晰了:从整体中国历史教学上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形成的原因,探究我们的传统。更重要的

10、是,我们将中国古代的历史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我们中国:中国从一个先进的发达的传统农业国转型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如此艰难;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放宽历史的视界”,寻找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怎样探寻?通过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与世界的对比,以实现历史教育的本真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中去审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事实上,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过程,走过的某些道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都可以找到参照物,有了世界历史的参照系,学生会更容易了解中国的现实。“大历史观”是一种整体史观和立体史观,包含三个基本维度:中国与世界、过

11、去与现在和未来、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概括地说,就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连接古今中外。在大历史观下看一个人不是看一时一事,而要看一生一世;看一件事不是看此时此刻,更要关注长远;看社会变化不是看一时一段,而是放眼千年,纵横万里,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认识。如何才能很好地将“大历史观”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首先,要先拆掉思想和观念上的围墙。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习惯于纵向地看我们民族怎样发展,但在我们民族进步的历程中,世界是什么样的?同一时期其他民族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很少关注。我们习惯于中国史的打通,而忽略与世界的联系,也就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观。构建知识网络和

12、线索能够使学生在时间上形成历史的通感,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之一,但这仅仅完成了“大历史观”的第一步,而真正的核心是通过古今中西的对比,形成宽阔的历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视角。对比不仅仅限于简单的现象比较,更应深入到文化层面,揭示出不同历史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和借鉴。事实上,将“大历史观”用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就时间来对照同时期中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是体现这样的对照意义何在。相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是否有相似性、可比性和内在的某种联系?这是我们对比时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问所做的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大历史观”增加了这样

13、一个横坐标,每一个时段对于一段具体的历史来讲,它的发展既不是在这个点上,也不是在那个点上,而是在两个点发展的交叉点的坐标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打通,也要尽力将中外历史打通。因而我们要做的是,更深刻地寻找同一时期(也可以是相对大的范围内)发生的两件大事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根源,而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重合和一致。其次,要了解“大历史观”的精髓,找准交叉点。“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归纳和浓缩史料;第二步,形成简明连贯的纲领;第三步,比较研究。而第三步是以前两步为基础的,同时也是前两步的最终结果和目的。从听过的课来看,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浓缩史料、构筑知识体系和线索

14、。比如,引导学生做出某一历史阶段的线索图表、知识网络等。我认为,真正对学生有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应该是“大历史观”的精髓“对比”及由此引发的批判性、反省、智慧。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段历史,要将它放在世界的坐标系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既关注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本身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方向,也要关注它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受到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为这段历史准确定位,寻找特征,发现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根源。第三,要加强阅读,拓展视野。“大历史观”不仅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恰当运用,能够帮助我们引导学生认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与历史

15、的内在联系,让思想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中驰骋,由此产生出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冲动,真正地让历史成为一种思维方法。因而,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热点问题中寻找历史根源,逆向追溯,理出发展线索,预示发展态势,使历史课常教常新,增强时代感。要善于发现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当然,这种沟通不是简单的古今对照,让学生知道古代有什么,而现代也有什么,或者世界历史上有什么,而中国历史上也有什么,而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原来是如此血脉相通,真正感到历史的震撼、顿悟:自己生活的世界原来是这样发展而来的。要做到这一切,关键在于我们的知识储备的增长、人文素养的提升、学术视野的宽阔,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说:“要做到诱发学生的智慧,首先自己要能够发现历史中的智慧。”(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第8期)而发现历史智慧的捷径就是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