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24275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习题集重点(精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名词术语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4、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5、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6、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2、。8、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9、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10、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1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12、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13、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14、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15、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16、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

3、阴精而昏厥的病证。17、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18、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19、无失气宜:指审察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即六气主时的规律。20、暴注下迫:指急剧的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21、真藏脉:是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22、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处伤寒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23、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

4、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24、去菀陈莝:除去体内郁积陈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义,即除去。25、缪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26、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27、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28、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29、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之假热证。30、寒因寒用: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心者,君主之官

5、,神明出焉”?心,主宰全身,其重要性好比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心主血脉,血能营养全身,血又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藏神,神能支配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由于心为全身之主宰,故以“君主之官”喻之。2、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

6、施。2、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通膏,即脂膏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膏粱,泛指肥甘厚味之品。变,灾变,害处。足,足以,足能够。丁,通疔。大疔,严重的疔疮。全句意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就会使人发生严重的疔疮。因为肥甘厚味最易生湿助热,助热则使人体阳气偏胜,阳盛则热;生湿则又阻遏阳气正常运行而郁结化热,于是导致热毒逆于血脉肉理,腐蚀血肉而发为疔疮。3、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本句意为风是百病的开端,能引起多种疾病。因为“风者善行而数变”,寒暑湿等邪气,莫不缘风气而入,故风邪往往是六淫的先导,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从而引起各种病证。后

7、世“风为百病之首”的说法即导源于此。4、如何理解素问举痛论中的“百病生于气”?气,指气机失调。“百病生于气”,是指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此句原文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著名观点,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此处的“气”,指某种因素引起的气机的异常变化而言,非指病因。提示我们,人体通过“神”的调节适应着情志的刺激和四季气候的变化,但人的这一调节适应是有限度的,若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引起气机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5、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机理。掉,指头或肢体动摇不定的病证。眩,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病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种肢体搐动震摇、头晕目眩之风类病证,

8、其病机多属于肝。这是由于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6、结合“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原文,如何理解正气在发病学方面的意义?灵枢口问中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者均指出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的缘故。这种观点阐明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学发病学思想,突出强调了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研究疾病的形成与防病治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7、如何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9、中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为风寒燥湿之类外邪以及痰食瘀血之类的内生邪气充盛于机体,则为实证;而精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脉之气耗损脱失,则为虚证。说明实乃有形之邪气壅实,虚乃气血津液、脏腑精气等正气亏虚。此为临床辨证论治,确立虚实补泻治疗原则提供了理论根据。8、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句意为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使人发生咳嗽,不只是肺。本句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出咳虽为肺的病变,但其它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因为肺主气,受百脉朝会,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如脾虚生痰,痰湿上犯于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肾虚水泛,寒水射肺等。本句

10、说明了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9、根据素问痿论简述痿证的治疗原则?素问痿论中指出痿证的治疗原则有三:独取阳明:阳明主肌肉,五脏六腑之海。取阳明经资其化源。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各以其时受月:各以脏腑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即要“因时制宜”,此法对后世子午流注等治法有一定的启发。10、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静,清虚安静。保,通宝,重要。此句言诊脉时保持清虚宁静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法则。说明两方面含义:一是诊脉时医生应清虚安静,排除杂念,全神贯注,这样才能辨别出复杂的脉象;二是诊脉时患者应清虚安静,避免外界刺激对患者的

11、干扰,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脉象。11、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由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互根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阳病必及于阴,阴病必及于阳。因此“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则,在临床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虚补血、血瘀行气;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引火归源,温阳散寒;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12、如何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精相对而言,则形为阳,精为阴;气味相对而言,则气为阳,味为阴。形体虚弱的要用益气药和温化助阳之法,以促使脏腑机能恢复;凡精不足者为阴精亏虚,治疗当用味厚滋养阴精之品以滋肾填精。13、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简述你对“标本不得”的理解?素问

12、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即指患者的神机为本,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为标。如果患者体内的神机衰败,则不能使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此论点精辟地论述了病人和医生、疾病和治疗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处理好标本关系的重要性。14、结合素问五常政大论,谈谈体质与用药之间的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耐药性强的人,可以选用气味浓厚、作用较峻猛的药物,否则药力不足,疗效不佳;耐药性差的人,应谨慎选择气味温和、作用轻缓的药物,过则伤正,亦影响疗效。影响耐药性的因素很多,除了体质外,还与药物种类、服药时间长短等有关。15、你对素问五常政大论中“

13、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怎样理解的?素问五常政大论这段原文指出了用药法度及饮食调养的作用。即疾病有新感和痼疾的不同;方剂有大、小、缓、急、奇、偶、复的区别;药有有毒、无毒的差异;人有耐毒、不胜毒之体质不同等因而用药有一定的法度。中医药治病的关键是调整机体的生命机能,调动机体主动的驱邪、抗病、康复能力,故用药不要求除邪至尽,强调食疗、食养促使机体正气的自然康复。这一观点对当今临床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16、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正治法。正治法: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逆者正治”,正治法又名“逆治”法。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

14、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运用时应把握“适事为故”的原则。17、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反治法。反治法: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者反治”,反治法又名“从治”法。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所谓“甚者从之”。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针对病证假象制定的治法,但从本质上来说,药性与疾病的病机本质还是相反的。在运用时应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从多从少,观其事也”,也即先求病因,再治其病本,至于从药多少,视病情而定。18

15、、如何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王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除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王冰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19、如何理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微者逆之,甚则从之”这一治疗原则?微甚,指病势而言。微为病势轻浅,病情单纯无假象,甚为病势较重,病情复杂或有假象。逆从,指治法而言。逆之,逆其病象而治,适于病情无假象的“微者”;从之,顺其病象而治,适于病情有假象的“甚者”。即疾病轻微,无假象的用逆治法。疾病较重,病情复杂,出现假象的,用从治法。20、结合素问五常政大论,试述常用的四种服药方法。一是凉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要求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二是热药凉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说明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三是凉药凉服,“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疗温热病证,当用清凉方药,要等待药汤冷后才可服用。四是热药热服,“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凡治疗寒性病证,当用温热方药,要趁药汤热时服用。三、论述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