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24254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动”起来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从兴趣入手,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生进行互动等方法。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孩子喜欢美术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十分强烈。如果这些孩子们也能充分的学习和培养,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同时孩子们喜欢美术课,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攻心为上:培养兴趣,沟通情感,让意识先动起来,继而参与创造。(一)、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

2、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1、以新刺激: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有新鲜感。如,在上水彩游戏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用新的颜色使用染、吹、淌、滴技法出现另一种图案,技法随意或有意的进行创作。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2、以情刺激:在绘画教学中,有许

3、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二)、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注重距离感。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坐在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4、。2、注重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其创作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得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3、注重成就感。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

5、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二、且教且学: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l、千方百计提高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

6、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2、想方设法拓展想象空间。想象也是创作的源泉。古往今来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三、对症下药:根据学生实际,最终达到学生“动”起来,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

7、机会。l、课堂展览,让学生若有所思。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讲台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2、营造课堂氛围,改变师讲生听。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产生厌课、厌学。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

8、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3、开展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

9、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美术课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当前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总之,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