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234190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姚宇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高三年级学生2、使用教材: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3、教学时数:第2课时(共两课时)4、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复习第1课时所学内容,掌握重点虚实词及句子。 思考:文章围绕“快哉”二字是怎样结构全篇的?提出不懂的问题。(2)教师准备:收集、筛选并整合学生所提问题及筛选有代表性的预习答案。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力求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景、事把握

2、文章的情与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重视预习,要求梳通课文,用好学案,在文言文的“言”上作好铺垫。(2)采用问题教学法,课前搜集、梳理、整合学生问题,将共性问题呈现,集中力量解决。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情、理的把握以及延伸拓展环节的实施,体会文中所寄寓的“其中快然自适,则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三、教材分析黄州快哉亭记为苏教版语文高三年级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杂记”专题中的一篇略读文章,作者为宋代苏辙。文章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展开,写景部分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议论部分作正、反推理,作者赞赏慰勉的友情,尽注于字里行间,体现了苏辙文章含蓄温厚、善于“一波

3、三折”的风格。该篇也显著体现了宋人“善于从所记事物中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的特点。教学重点在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景、事把握文章情与理。教学难点在于:文中“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一段的意思及在文中的作用。四、教学设计由于是文言文,考虑到学生独立读懂文言文的能力,故安排本篇课文教学时间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入新课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梳通字词,质疑提问。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为基础巩固问题探究迁移拓展融会贯通课堂小结课堂延伸。五、教学过程(一)基础巩固(PPT展示)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1)其势益张(2)皆可指数(

4、3)以览观江流之胜(4)草木行列(5)此独大王之雄风耳(6)今张君不以谪为患(7)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8)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9)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10)而自放于山水之间(1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自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12)快哉此风!(请指出句式)2、翻译句子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此部分指名让学生回答,最后出示答案,强调关键点及学生易混易错点)(二)问题探究问题一PPT出示问题一:文章围绕“快哉”二字是怎样结构全篇的(是怎样展开思路的)?1、PPT展示学生预习答案(1)快哉亭的命名、建造;命名原因;文章中心:要自

5、得其乐;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2)第一段写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由来;第二段写快哉亭所见景物,说明“快哉”的缘故;第三段就“快哉”二字发表议论,得出“士生于世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3)先叙写张梦得建亭、子瞻命名,再写命名“快哉”的原因,由楚襄王的故事引出人的境遇导致心情,反衬出张梦得豁达的情怀,最后阐述人应坦然生活。2、小组讨论所出示预习答案的异同并做出评价3、集体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拔并引导)明确:文章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展开,第一段从观赏长江汪洋水势引出张梦得所建快哉亭,交代快哉亭得名缘由;第二段详细描写了亭上所见景物,再由所见“长洲之滨,故城之墟”转入对古人的凭吊,引出观赏山川

6、形胜和怀想古今这两种快乐;第三段又进而提到楚襄王和宋玉的一段对话,由这段对话又导出人生在世无论遇与不遇,关键在于内心的道理,“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揭示了命名“快哉”的根本原因其中坦然,无往不快。苏辙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忧乐观和自适之情,也蕴含了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和对其兄苏轼的劝慰之情。4、补充“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百度搜索】明确:(赤壁之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和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的孙权,都有吞并对方的气概。

7、周瑜于赤壁破曹操,陆逊曾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后来整军路过武昌,孙权令左右以御盖覆之,赏赐极厚。4、赏析景物特点,体会“快哉”之情。(1)要求:读句子,分析所写景物及其特点。明确:涛澜汹涌开阔,风云开阖多变,舟楫飘忽迅速,鱼龙令人感奋,冈陵逶迤连绵,草木呈现出优美之姿,屋舍呈现出恬然之态,景色既雄浑壮阔,又优美恬然,足以穷耳目之胜。(2)美读第二自然段。问题二PPT出示问题二:第三段突然写到“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好像有些节外生枝?(写这一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呢?)1、补充资料风赋【百度搜索】明确: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

8、王披襟当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术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2、讨论并明确答案明确:文章引用楚王和宋玉关于“快哉”之风的对话并加以发挥,对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表达的作用:(1)从内容来看,文章叙事、状物、论理、抒情俱以“快哉”为根,借评论宋玉之话,巧妙引出“快哉此风”,点明了“快哉”二字的出处;借题发挥,引出议论,

9、点明主旨。(2)就文气而言,古人为文,注重气势,旁逸一笔,雍容、纡徐。(三)迁移拓展1、过渡:【百度搜索】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2、介绍并赏析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百度搜索】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3、复习并回忆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百度搜索】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

10、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四)融会贯通1、你还知道哪些“其中坦然,无往不快”的人物、事件或者相关作品?2、补充:(1)苏轼超然台记【百度搜索】(2)梁实秋雅舍【百度搜索】(3)余秋雨为自己减刑【百度搜索】(五)课堂小结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只要内心坦然自适,便能无往而不快,在现实的大灾难、大挫折面前,无所逃遁,便从容面对,坦然自适是一种智慧,一种胸襟,一种境界。(六)课处延伸1、练笔:以“境由心造”为中心,运用苏轼等人的事迹、诗文,模仿文章第三段正反对比的写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不少于200字。2、自

11、读苏轼超然台记、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选做) 【百度搜索】【百度搜索】六、板书设计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写“快哉”之亭观览胜景 穷耳目之胜本“快哉”之由凭吊遗踪 发思古之情风 无雌雄 人 有变 无 其原“快哉”之理往 中无所异 有变 不 坦境 心 快 然有所异 无变自适寓 赞赏 之情 劝慰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实际上,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问题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看作隶属于问题一,由于学生问得较多,所以单列为一个问题予以解决。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原则。而对于行文思路的把握既是高中文本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较好地体现了本篇文章的特质,所以,教学设计比

12、较科学。2、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由于“快然自适,则无往而不快”中寄寓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人生态度,而且在中国的士文化、贬官文化中不失为一朵奇葩,所以在课前准备时通过利用百度的搜索功能获得了大量资料,在“迁移拓展”和“融会贯通”环节安排设计了较多内容,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对所教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但是,由于内容较多,且大多数链接都是古诗文,所以也使学习有了一定障碍,影响了效果。如果把有些内容移至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百度先搜一搜,看一看,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3、另外,所制作的PPT课件文字比较简捷,有效地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操作比较简单,其中“超链接”的设置较好地考虑到了教学流程,学习进度可控,学习路径可选,较好体现了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