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521695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战火中诞生的英格兰银行 战火中的诗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 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写战争 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长沟岁月无声,历史的喧嚣最终总是归于沉寂。然而那些描写的淋漓尽致的天算人谋、斗智斗勇,那些跨越了俗和雅的传奇故事、英雄人物却在时间的消逝中沉淀,酿成了一曲跨越时空的英雄战歌。 “政失治而乱而分,群雄逐鹿趋于三分,三国鼎立终于一统”,这就是三国演义分合话题的史实基础,而挣脱了史实的严密精深,演义用或实或虚,或详或略的战争将分与合相接,组成了

2、这一幕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 围绕着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三国演义共描写了大小数十次战争,各战斗之间因果相续,成败相连,作者也藉此巧妙串联起了三国的风云沉浮、势力变迁,但是,三国演义并没有把成败看得最重,用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将一百二十年的分分合合轻描淡写地带过,而与史实不同,它的永恒魅力,在于把握住了一触即发、瞬间万变的沙场上那一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玄机,将战争的阳刚与阴柔相结合,非但没把战场表现得惨烈可怕,反而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谱写出一曲英雄的赞歌,洋溢出一份悠扬的诗意。毛宗岗曾评价说:“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首先,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把主要

3、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与武艺的较量上,而是注重虚实结合所带来的艺术效果。第一回写黄巾军程远志统兵五万前来,刘、关、张只“统兵五百”,便大获全胜,“投降者不计其数”;同回写张角亲自领兵,“满山塞野”、“盖地而来”,刘备领兵一千五百多人,与之较量,结果是“角军大乱,败走五十馀里”;长板坡一役,赵云的左冲右突,固然与曹操要活捉赵云有一定的关系,但张飞的武艺声威,也带有明显的夸张,张飞一声大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并连几十万大军也“一齐望西逃奔”,“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如山崩,自相践踏”。比起战争的成败和对史实的取舍,艺术的虚构成分才是这些情节的关键与精华所在,

4、可以说,建立在美学理想之上的艺术创造才真正造就了这些人物与故事。 实服从于虚的创作手法也突出了三国演义对战争的诗化这一特点。小说文本中把赤壁之战所有的光环都给了诸葛亮,为此,甚至不惜扭曲历史事实。“舌战群儒”是赤壁之战的序曲,这在正史之中没有记载;而“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诸葛祭风”纯粹是子虚乌有;关于“草船借箭”,真正的主角是孙权,真正的时间是赤壁之战后的濡须之役;而“火烧曹营”事实上是黄盖提出来的。这些虚构、篡改的情节不仅塑造了一个政治、军事天才诸葛亮,也将战争的诗意推向了极致。试想,如果三国演义舍弃了这些虚构的情节,赤壁之战除了以少胜多之外还有多少吸引力。反之,那些在帷屋中的神机妙

5、算、决策千里,却总能让人读到如痴如醉。可以说,正是这些亦实亦虚、虚实交错的故事情节使战争也带上了一些国画的写意、诗歌的柔情。 其次,三国演义叙述战争,不直接把兵法计谋和得失成败传达给读者,而是利用情节的波折、悬念引人入胜。在“草船借箭”一回中,当周瑜提出需十日造十万支箭时,诸葛亮明知是有意刁难,却淡定从容的用“只消三日”有力地回击了周瑜,同时也给读者布下一个谜:“孔明究竟会用什么办法在三天造出十万支箭呢。”这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作者非但没有把谜底立马公布于众,反在情节的发展中,使这个谜不断变得扑朔迷离。“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孔明如何造箭

6、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读者的心也被紧紧揪起。“至第三日四更时分”,正是天将破晓的时候,孔明才终于密请鲁肃来到船中,而出口便是“特请子敬同往取箭”,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故事气氛也就此推向极致,这时,才娓娓道出一计绝妙的“草船借箭”。这样的布局结构,不仅将孔明作为军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也一展无余,也使读者在豁然开朗之中体味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此外,这样的情节设置将诗歌“峰回路转”的写意性、“松弛有度”的节奏感也渲染了出来。 再次,对于对比手法的应用,也使三国演义诗化的战争描写这一特征增色不少。同样在“用奇谋孔明借箭”一回中,作者在曹操的奸诈紧张与孔明的机智从容之间

7、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那一点传神的诗意,将一场战斗写得有浓有淡、有点有染。一边是雾、江、风、舟描画的宁静清幽的意境,成竹在胸的诸葛亮乘雾驾舟,与毫不知情的鲁肃在江中酌酒取乐,水墨画一般悠然自得、潇洒唯美;另一边却是兵、鼓、箭、雾汇成的紧张慌乱之境地,纵然曹操奸诈骁勇,无奈被一阵迷雾所隔,也只能“箭如雨发”,作者在细腻的环境描写中透出了曹操内心的慌乱与怀疑。这样的战争描写,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并且景物描写与人物心境相辅相成,将人物心境物化,画面感极强。于是,当幽静正对喧嚣、从容正对慌乱,诗意便在双方的碰撞交错中油然而生。 在“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中,作者以一诗意如画的江上月夜,与数日后火光冲天的景象

8、相对比,极喜极悲之间透出一丝诗意。同样,横槊赋诗骄盈自满的曹操,正包藏着他逐鹿中原事业的最大危机,这其间的强弱易位,也传达出小说最意味深长的寄寓。一切都在人谋,智略实可逆转劣势,尤其在从刘备阵营来看,贡献一个军师,打一场不费兵卒的移地战争,却分得天下的三分之一。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有失水准的表现也可以看作一种对比,他每一次企图摆脱被动的努力都被周瑜顺手牵羊地加以利用,而周瑜的每一次得意之笔,都被诸葛亮冷眼看破,这就造就了“强中自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深远意蕴。 当然,除了艺术手法和叙述技巧的加入,三国演义本身就擅于在战争描写中穿插入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给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赤壁之战足足

9、用了八回的巨大篇幅,看来头绪纷繁,实则脉络分明、详略得当。曹操使用连环计可以说是赤壁之战高潮的开始,当以奸诈称奇的曹操始终没能逃过诸葛亮的重重计谋,而终于率领着八十三万大军,月夜横槊赋诗江上时,作者用细致的环境描写,刻画出一幅恢宏壮阔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曹操)乘大船一只于中央,上建帅字旗号,两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张”,“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景物如此壮阔而充满豪迈之气,这时曹操也不禁想起屡数“破黄巾

10、、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的光荣事迹,满心期待收复东吴,与下属共享富贵太平,而作者也在此时把曹操的短歌行带出,将他踌躇满志的心境一泻而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整个画面的苍茫辽阔,与曹操的慷慨豪迈相融相承,诗意盎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天象的变化总是人世间变化的预兆。三国演义在纷乱的战争里,充斥着关于天命、天道、气数、定数的描写。在书的末尾,有古风一首,在历述了三国兴亡的历史之后,写下: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是对三国兴亡历史的定命解释,也隐含着作者深深的慨叹。从开篇来,一路轻天命重人谋,而末了却始终没能摆脱天命的主宰。茫茫天数、渺渺青天窥视着人间的起落,人事终究归上天决定。连算尽一切的诸葛亮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英雄的不甘与天命拼死对抗,而滚滚的战火硝烟还是一步步走向尘埃落定,三国演义流露出的一股悲壮之气,像一首苍劲的古诗,刚健恢宏之下透出一丝无奈的苍凉。 参考书目: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岳麓书社出版; 漫说三国张国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傅隆基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