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工具的发展史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52158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写工具的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写工具的发展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写工具的发展史黄夏荻14122403纵观人类历史,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书写工具的。若没有用于记录的纸和笔,我们的 文化、技术的传承只能靠口口相传,那今天的一切可能也无法存在了。早在远古时期,原 始人就会使用石头在石头上刻画图案,或者使用燃烧取暖后的木材变成的炭棒在石壁上涂 写,也可能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要不了多久就会消失的信息。再往后,人类开始学会利用 液体状的墨水书写,也慢慢演变成了现代的书写工具。如果要给书写工具分类的话,按照其使用原理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由于第一种方式记录速度慢,费时费力,多见于古代石刻、甲骨等;能快速使用时是 在易形变材质上留下痕迹,如在沙地上写字,不容易保持原样。上述算不

2、上现在意义上的 书写,而应该被归为雕刻一类,故不加以赘述。1. 在另一材料的表面留下凹痕形成内容(略)2. 在另一材料的表面附着粉末类固体材质形成内容3. 在另一材料的表面先留下液体痕迹,干后形成内容(搭配吸水材质使 用如木材/纸)石墨碳棒从炭棒到铅笔不会搞脏手的设计1564年,在英格兰一个叫巴罗代 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 石墨。很快,当地的一些牧羊人 发现,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画上记 号。受此启发,人们把石墨块切成小 条拿来写字和绘画。但石墨条很容易 弄脏手,而且容易折断。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尔解决了这个 问题:他先把石墨矿石研磨成粉末,用水冲 洗去杂质,获得纯净的石墨粉;接着

3、,他又 在石墨粉中掺入硫磺、锑、松香等物质;然 后再将这种混合物加热凝固,并压制成笔的 形状,这是铅笔最早的雏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德发明的“铅 笔”实际上还只是铅笔芯。给铅笔芯套上木 杆“外套”的任务,是1812年,美国一名叫 威廉门罗的木匠完成的。门罗发明的机械可以切割出长5至18厘米的标准化细木条,并 能在细木条中间挖出一条刚好适合铅笔芯的凹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把两条木条对 紧、粘合,这就制成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铅笔杆。直到今天,这仍是制造普通笔杆的标 准流程。在固体材料的使用中,现在依旧沿用的还有学校所使用的粉笔,绘画上使用的色粉 笔、蜡笔。原理类似。使用墨水的巧思从古至今1.

4、毛笔一一使用兽毛吸水传说中毛笔的发明是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 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 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 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那种笔硬硬的, 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 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 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 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 在地上

5、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 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 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 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 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其他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 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 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 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辘辘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

6、了。蒙恬 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 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 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 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聿”字上加了个“竹”字 头,把它叫做“筆” 今日简写作“笔”。毛笔最早的实物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 期楚墓中发现的。发现最早毛笔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楚 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从中出土的毛笔与当 今通用的毛笔相似,而笔竿细长,笔锋均为2.5厘 米,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其制作方法是将笔 毛围在笔竿的一端,以丝线束紧。湖北

7、省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也出土了毛笔,但它与上述毛笔不同,笔毫是插入竿 腔中的,与今天的制笔方法相似。2. 芦管笔一一失传的古埃及与波斯,再发现的楼兰【此处所言芦管笔并不是苏美尔人用于在泥板 上书写楔形文字的芦苇杆(被归入第一分类), 而是实际蘸墨使用的前端削尖后劈开叉的,近 似于现代钢笔头部设计的芦管笔。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米兰遗址中 发现了三枝双瓣合尖芦管笔(约公元3世纪), 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 址中发现三枝双瓣合尖竹管笔(约公元12世纪)从形制上看,这两种笔极为相似,都以木质材料精工削磨,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 同时这两种笔的笔舌正中都有一条缝隙,呈双

8、瓣合尖状。笔舌正中劈缝,增加了笔尖的 柔软性,减弱了僵硬度,降低了划破纸张的几率,同时为墨汁缓缓下渗开辟了一通道,书写起来较为流利。3.羽毛笔一一记录欧洲千年历史古埃及所使用芦管笔被视为现代钢笔的原型,必定也是因为其头部的优良设计。羽毛笔,现在钢笔的前身,从中世纪 到公元19世纪,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记录 着欧洲文明进程的每一阶段。几乎所有的羽毛翎管经过去脂处理以后,把端面削 成斜尖形醮上墨汁进行书写,效果比芦管笔 好得多。羽毛笔由于外形美观,书写时显得 风度潇洒。因此它在欧洲各国风行一时,经 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欧洲许多经典著作 中都留下了羽毛笔的不朽墨迹。文字著作(如宗教、哲学、文学、历史

9、、科学、医学、商业及管理学)无不是依靠羽毛笔 来完成的。然而第一支羽笔的由来和出现时期却无从查考。起源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 但目前一般相信是西元六世纪时由罗马人发明.一般用家禽、鹅、火鸡、天鹅、乌鸦或水鸭翅膀上的最大五根羽毛来制作羽笔,有时其它鸟身上的羽毛也可用作羽毛笔。4.蘸水笔到自来水笔一一墨水储存的飞跃在自来水笔发明以前,欧洲人千余年使用的一直是羽毛笔,但羽毛笔的寿命很短,笔尖很容易磨秃或劈裂,一支笔能写几千字就很不错了。后来,人们在羽毛笔尖上包上一层金属薄片,诞生了金属笔尖。1803年,英国工程师布赖恩唐金获得第一 个钢制笔尖的专利权。随后,木杆、金属杆逐渐取代了鸟翅羽毛,演变为蘸水笔。

10、金属笔尖的羽毛笔笔的寿命大大延长了,但每写几个字就 要蘸一下墨水,人们思考对它进一步变革。 1809年,英国人福逊发明了笔杆中可以灌注 墨水的笔,笔杆上部有一小孔,小孔关闭时 笔尖写不出字,只有打开小孔墨水才能流至 笔尖。同年,由另一个英国人布莱姆改进的 蘸水笔具有一个很薄的银制笔杆,要像使用 带橡皮囊的玻璃管一样用手挤压笔杆,笔尖 才能写出字来。在18001900年约100年的时间里,不少发明家创造了不少各式各样的自来水笔,前后申请的专利达400余项,并曾有过手工制作的、靠滴管贮存墨水的书写用笔。但由于墨水常常凝结而堵塞笔尖,有时出水过多,有时还会漏水,使用很不方便,因而均未能得到普遍使用。

11、初具今天自来水笔结构的发明距 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是1884年 由美国人沃特曼艾奇逊(现钢笔品 牌“水人”创始人)发明的。沃特曼 当时从事保险工作,在工作中常常因 为笔漏墨水而花了很大精力绘制出的 表格作废,所以他想应该重新设计出 一种能控制墨水下泄,使用更加方便 的自来水笔。于是,他放弃了当时所 从事的工作,开始潜心研究自来水 笔。1884年左右,研究取得了结现代钢笔笔尖、总成结构果。他利用毛细管的作用,用一条长形的硬橡皮,连接笔嘴和笔内的贮墨水管,又在硬橡皮上钻了一条细如毛发的通管,可容少量的空气 进入贮管,以保持贮管内的气压平衡。这样,在笔嘴受到压力时,墨水会徐徐不断地流至笔尖,有效地

12、解决了墨水的突然滴漏。此后,又有人对沃特曼的发明进行了改 进,将加装墨水的滴管改成了能自动吸墨水的胶皮软管,到如今的活塞上墨器与旋转上墨器,能储墨的自来水笔也愈加好用。【现代外文艺术字仍大量使用蘸水笔,是考虑到墨水与笔尖清洗养护的方便。同外螺旋形缝隙中,打破了传统吸墨形式,有也十分有趣】玻璃蘸水笔艺术字用蘸水笔时还有一种被称为“玻璃笔”的蘸水笔,虽然同样利用虹吸效应,但墨水保存在笔尖5.圆珠笔、中性笔一一钢珠的旋转最早出现圆珠笔这一名称的时间是1888年,是一位名叫约翰劳德的美国记者曾设计出一种利用滚珠作笔尖的笔,但他未能将其制成便于人们使用的商品。1895年,英国市场上也曾出售过商品化的非书

13、写用圆珠笔,因其用途狭窄,未能流行起来。1916年,德国也有人设计制作过一种新型的圆珠笔,其结构与今天的圆珠 笔较为接近,但性能较差,未能引起广泛的重视。匈牙利记者拉迪斯洛比罗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普通钢笔所存在的问题。比罗认 为,他是在访问一家报纸的时候产生了用一种使用快干墨水的笔代替传统墨汁笔这一 想法的。报纸用的油墨几乎是在瞬间干燥,而且不会留下污迹。比罗发誓要将类似墨 水应用到一种新型书写工具中。为了避免粘稠的墨水堵塞他的笔,他提出在装有这种快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安装能够旋转的小金属球。 该金属球将有两个功能:作为笔帽防止墨水变 干:使墨水以可控速率从笔中流出1943年6 且,比罗和他的兄弟格奥

14、尔格(一位化学家)向 欧洲专利局申请了一个新专利,并生产了第一种 商品化的Biro圆珠笔。后来,英国政府购买了这 个专利圆珠笔的使用权,使得这些圆珠笔可以被 英国皇家空军的机组人员使用。除了比传统钢笔更坚固以外,圆珠笔还能够在低压的高空中使用(在高空中,传统自来水笔的墨水会 溢出)。这在英国皇家空军中收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使得Biro圆珠笔大受好评,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圆珠笔由于其坚固性和适应战场环境的能力而在军队中广泛使 用。在美国,米尔顿雷诺在1945年推出了新型圆珠笔,并首次成功地投入商业生 产,以代替当时还很流行的自来水笔。该圆珠笔使用了一颗小的圆珠,将浓度很大的 明胶型墨水释放

15、到纸上。雷诺圆珠笔是一种简单的书写工具,并以“第一支能在水下 书写的笔”大作市场宣传。雷诺在初次推出新型圆珠笔时便卖出了 10,000支。这些首 次公开销售的圆珠笔非常昂贵(10美元一支),主要是因为它们采用了新技术。1945年,第一支廉价圆珠笔生产了出来。当时,法国人马塞尔比希开发了一个 制造圆珠笔的工业流程,使得单位成本大大下降。1949年,比希在欧洲推出了他的圆 珠笔。他将这些圆珠笔取名为“BIC”,该商标是他名字易于记忆的简化版本。十年之 后,BIC公司第一次将它的圆珠笔销往美国市场。消费者起初并不愿购买BIC圆珠笔, 因为其他制造商已经在美国市场推出了很多圆珠笔。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犹豫

16、,BIC公司 发起了一项激动人心的全国性电视活动,向消费者宣传这种圆珠笔“一次使用,次次 想用! ”,并以仅29美分的价格销售这种圆珠笔。BIC还发布电视广告,描绘他们的笔 从步枪中射出、捆绑在溜冰鞋上甚至安装在手提钻上的画面。在一年内,竞争迫使每 支笔的价格下降到了 10美分以下。BIC公司每天会生产数百万支圆珠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圆珠笔传入中国。精明的商人大做“原子笔”的广告,借在 日本爆炸的原子弹的余威来打开销路。其实,“圆珠笔”与原子并无关系,只是读音相 近而已。圆珠笔很快就在世界上流行起来。仅日本一年就要消耗4亿支圆珠笔。圆珠 笔之所以能够写字,是因为笔头里的钢珠在滚动时,能将速干油墨带出来转写到纸 上。据说,日本的圆珠笔芯里装的干油墨,足够可以书写2万个字。但是,书写的字 数一多以后,钢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