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5205549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16大自然的语言 一、课前自学1、 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衰草连天(shui) 连翘(qio) 纬度(wi) 销声匿迹(xio) 蓑衣(su) 阻挠(no) 忌讳(hu) 悄然无声(qio) 次第:一个挨一个,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的意思。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反复。2、 知识积累1、 了解作者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

2、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

3、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2、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

4、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

5、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

6、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短语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3、

7、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文章的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 段) 。第二部分( 段) 。第三部分( 段) 。第四部分( 段) 。二、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细读课文第610自然段,说一说这部分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课堂抽测一、

8、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 、 、 、 。 2、物候学就是利用 来研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 、 。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 、 、 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 ,选择 。二、选择题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

9、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 比喻B叙述拟人 比喻C描写、 拟人D抒情比喻 拟人三、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以上的词语描绘一下某个季节的景色。(字数在80字以内)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参考答案: 一、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课堂揣测: 一、略 二、 1、c 2、c 三、略 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完成下面的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