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航行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19390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宙航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宇宙航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宇宙航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宇宙航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宙航行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5 宇宙航行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教学难点运行速率、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用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的成就。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下列

2、问题:1、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何应用?2、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能否计算环绕天体的质量?学生活动:经过思考,回答上述问题: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估算天体的质量;可以来发现未知天体。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结合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三种表述方式可得三种形式的方程,即GG=m2rG=m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二)进行新课1、宇宙速度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1、在地面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2、什么叫人造地球卫星?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1、在

3、地面上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最终都要落回到地面。2、如果在地面上抛出一个物体时的速度足够大,那么它将不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个绕地球运转的卫星,这个物体此时就可认为是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1、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飞行的距离与飞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关系?3、若抛出物体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物体将会怎样?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1、由于月球在绕地球沿近似圆周的轨道运转,此时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来充当绕地运转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来。2、由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知:x=v0th=联

4、立、可得: x=v0即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和初速度v0及竖直高度h有关,在竖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距离的大小只与初速度v0有关,水平初速度越大,飞行的越远。3、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课件演示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图: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飞行距离也跟着增大,当速度足够大时,成为一颗绕地运转的卫星。牛顿曾依据平抛现象猜想了卫星的发射原理,课件演示牛顿猜想示意图但他没有看到他的猜想得以实现。今天,我们的科学家们把牛顿的猜想变成了现实。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1、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

5、小半径是多少?2、结合卫星运转的动力学方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1、卫星运转的最小半径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即在地球表面绕地运转。2、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G=m 由于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得: G=mg 由、两式得 v=代入数据得 v=7.9km/s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课件演示三个宇宙速度2、梦想成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中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体会我国在征服宇宙太空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愿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视频展示:我国载人飞船“神州六号”升空实况。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发表感想。(

6、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实例探究例从地球发出的光讯号垂直于地面发射,讯号到达月球表面时正好能垂直射向水平月面,经反射返回地球被吸收,光速为c,光讯号往复经历的时间为t,地球的半径为R,月球的半径为r,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试求地球的质量。

7、解析:设地球质量为M,月球质量为m,则:G=mr所以M=而r=R+r+c所以M= (2R+2r+ct)3课余作业1、课后完成课本P44 1(不用抄题目) 32、阅读教材“科学漫步”栏目中的短文黑洞和“STS”栏目中的短文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教学建议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来看,要求高考试题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动向,因此有关卫星的问题将继续是高考的热点问题。解决卫星的运动问题,其依据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相应的方程,就可得出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方法。对于卫星的轨道,要引导学生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说明无论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圆轨道在哪个平面内,但圆轨道的圆心都是地心。对于同步卫星,结合例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同步卫星哪些特征是相同的,哪些特征是不同的。宇宙速度的重点是第一宇宙速度.要让学生明确,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并掌握求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