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18173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比照阅读二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14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霁:

2、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或许。26.说明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7.以下句子加点字含义一样的一组是( )(2分)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

3、9.甲乙两文中,“_ ”“_ ”说明巡游时间都在晚上,“ _”“_ ”干脆说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二比拟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那么已心飞

4、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水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悟,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1.说明以下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3)即棹小舟入湖

5、(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2.以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 湖中人鸟声俱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才一举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 草草领悟,未及遍赏 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D.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二者不行得兼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那么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

6、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特别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那么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照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水纹如绫”连用四个譬如,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7、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0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念无与为乐

8、者惦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 意思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其次、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

9、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答: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

10、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1、说明下面划线词的含义。2分虽乘奔御风 其间千二百里 是日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缺乏于民D、

11、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甲文第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密”,表达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C、甲文布局奇异,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奇异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示意作者的“痴”。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湖心亭看雪比照阅读二参考答案一26.(1)消逝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探望 27.C28.(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单独前往湖心亭看雪。(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光明,(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二1.(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刻,立即)(4)回去(回来)2.(3分)D(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