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51805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9日知录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无稽(j)谀佞(y)舛漏(chun) 菑畲(z sh)潢潦 (hung lo) 襟裾(jn j)摭拾(zh)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通(2)易(3)识(4)故(5)间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6)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

2、,称道,推重)(8)一号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号为文人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2)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古义:不以为然。今义: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3)欧阳永叔与学者言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子书之一变也。(判断句)译文:这书虽名仍为子但已经历了变化。(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3)有益于天下,

3、有益于将来。(状语后置句)译文:对国家有益处,对将来有益处。(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句)译文:对自己有害处,对别人无好处。常识速览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开清代朴学之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经世致用的文学经典日知录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

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氏于初刻本卷首对此有说明,以示其笃学之志。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日知录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丰富的。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

5、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文本层析一、阅读第一则,回答问题。1在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理由有哪些?这些理由各自强调什么内容?_【答案】四个理由,即宣传事理、记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

6、,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2顾炎武提出“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说明了什么道理?_【答案】他不是为帝王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传闻,剽窃别人的东西,以及拍马屁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越少越好。而宣扬观点的文章,记录政治事件的史料,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表达了作者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思想。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中,是最开明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二、阅读第二则,

7、回答问题。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这句话有什么内涵?_【答案】这句话实际上是顾炎武回答了什么样的著作才有永久性价值的问题。那就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对后世有极大的意义的文章,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4顾炎武的“著书之难”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著书”这个问题?_【答案】顾炎武所说的“著书之难”是指“要著作永久流传很困难”不是说“写书很图难”。顾炎武指出要写出传世之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适应时代要求,言他人所未言,写“后世之所不可无”的有深刻思想的书

8、;二是要求作家用一生精力去写就著作,精益求精,力求避免有“舛漏”,否则“愈速而愈不传”。当今社会,出书为求成名,急功近利之人不在少数,而此类人不久即湮没无闻。学者文人应该学顾炎武皓首穷经,苦钻博览,方成传世不朽之著作的精神。三、阅读第三则,回答问题。5文章引用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有何用意?_【答案】引用韩愈之诗首先有力佐证了作者“士当以器识为先”,要重实轻虚的观点;其次能拓展文章内容,深化作者的表达主旨,增加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6顾炎武写道:“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他想说明什么问题?_【答案】华而不实指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

9、而内容空虚。古人有“翠纶桂饵,反而失鱼”的说法。传说古代鲁国有一个特别喜欢钓鱼的人,他用桂花做鱼饵,用黄金做鱼钩,用白银做鱼漂和坠子,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钓线,十分奢华,可是拿到水里去钓鱼,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根据文章来提拔奖励后生,所以只是外表好看,内容空虚(所选拔的人才徒有其表,而无其实)。”顾炎武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追求华而不实的弊端进行了讥讽。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 文人之多课内素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祯十年,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灭亡了,三十岁的顾炎武却浴火重生了,从此,他的人生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顾炎武忠于明朝,不愿投降清廷。明亡之后,他参加抗清义军,然而

10、在当时纷纭变换的大势之下,他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微弱,遍布全国的抗清活动在清廷的武装高压之下走向低潮,顾炎武也因政治牵连而被迫四处漂泊。坎坷的遭遇,也没有使顾炎武的耿耿孤忠有所销蚀。他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山川民情,研究政治得失,力图复明大业。顾炎武涉猎广泛,著述颇多,作为一个学者,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跋涉山川,实地考证,结识名士,成就辉煌。作为一个思想家,顾炎武着眼现实,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创造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朽的影响。【应用角度】“忠诚”“坚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热点素材国民的良心该怎样银幕上的一九四二,正在还原19421943年中原地区发生过的特大饥荒,再现着那个时代老百姓的苦难与辛酸。然而,当银幕上一次次出现形如枯槁的灾民为了活命卖儿卖女的场面时,观众席上却传来了阵阵笑声。当影片中的乡村牧师为冻饿而亡、死不瞑目的人祈祷时,当从饿死的母亲怀中滑落出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婴儿时,当日本飞机把无辜的灾民炸得血肉横飞时,当一幕幕令人窒息、令人流泪的惨烈场景反复出现时,观众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