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5179083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 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 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 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 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 尊敬之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

2、晚期的典型。三、知识网络畛线I: F年浙訂令姚河姗雀I IF.偵用SI制稲器、骨雒以髀轴农徘,种擢水拐(我国鬼1比界堤早轴紐朮稻讷制家h悯养窓雷电制逍鞫器JU肌fi I厂此凡九址瀏水并制祿简駅的!趴臥験乐器甘皿人审令豹!: A年地乩陕西禅宣芈壊村L1心淬迴使刖曆制和擀、醪.律器如肪头.仮號.他钩1严占袖按堰(我拥晁肚常上凰讥种舉的W糜)、蔬槳,打猫 槻昵饲界搭殉呼却总h诵曲耕绫、织f讥制我,制1S卷陶T 崔订&住半地兄代由子.屋内有址城,倶娥戒M【取腋談也 陶器匕川现竖刻I卿?V 拆学幷认为这足昭讪弭I 乂了的憔应时间4即于珂购11 f it地点亭汕1疽翩1口血鼠H匸具*疇制衍挪L甌皤IJ 4

3、 V 佥厨朋济fi逆丄握飓丨hl菇P- I业盯更上进岁.制血里肉、门鞫録济:让会叶产/JM,杞右財产和蝕富讣化肌现肢曲制進榊芙的H彌帮!艺晶,四、课时安排2 课时【课程导入】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 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 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 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 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 为神农氏。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

4、采集 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 农耕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 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 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 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 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

5、的发明是人类历 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 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 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 71 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 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 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 6000 年至前 5000 年,即距今七八 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 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

6、名 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 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 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 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 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 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 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 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

7、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 之神农也。”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 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 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如受季节变化和天灾 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 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从“引言” 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 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 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 是便开始出现了。【新

8、课内容】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 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 最早可追溯到 3500 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 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 20世纪 70 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 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 年我国考 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 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

9、玉蟾岩的人工栽培 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 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 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 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 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图画说明)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这些骨耜是 1973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系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粗的上端厚而窄, 下端刃部薄而宽。耜长约二十厘米,肩臼处横凿方孔或磨成

10、半月形,骨板正面中 部琢磨出平浅的竖槽,浅槽下部两侧各凿一孔,木柄竖贴着骨板浅槽安装。图上 是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式样,使用时手握耜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翻地。 这种骨耜比较锐利,适于开发南方的沼泽地带。干栏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 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 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 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 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

11、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 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图画说明)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是 1973 年河姆渡遗址 发现的木构水井遗址复原想象图。井口呈方形,边长 2 米,井口为榫卯套接的木 框,每边竖以排桩为井壁;水井深约 135 米,外围有一直径约 6 米的栅栏和 28 根木柱,专家据此推断,井上可能盖有简单的井亭。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 早的水井。动脑筋: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 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 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

12、养了家畜,会制造 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 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 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 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 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 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13、。(图画说明)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 :骨器是以哺乳动物的骨骼为 材料制成的器具。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远古居民就已经制造出骨器,与 石器并用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箭 头、鱼叉和鱼钩等。半坡的骨制箭头也叫镞,是一种狩猎用的工具。1953 年, 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共计三百多件。鱼叉和鱼 钩都比较尖锐,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标志着渔猎生产 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 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

14、中 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 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 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 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 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 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 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火 候估计有1000c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图画说明)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

15、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 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 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 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 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 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 御风雨。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最早的织机遗存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织机。半 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

16、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 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 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 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图画说明)半坡出土的纺轮 :这是 1955 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纺 轮直径6 厘米,中间有一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 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 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 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3、大汶口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 :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 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 件),还出土了 一件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