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读书笔记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177222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未曾有》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得未曾有》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得未曾有》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得未曾有》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得未曾有》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未曾有》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未曾有》读书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未曾有读书笔记得未曾有读书笔记 仔细读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有许多值得共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得未曾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得未曾有读书笔记1民间有俗语“好酒还需等,好饭不怕晚”,说的就是时令对于食物的作用。的确,窖藏数十年的美酒,每一口都能品出醇香、甘咧,上等的食材在最合适的季节出现在餐桌上,才能成为美味佳肴,这就是作者诠释的观点,无论任何事,仅仅存在一个最好的节点。他的私人餐厅只有情愿等的人才会成为堂上客,等待就是教会你,做事情的急功近利到最终反而一事无成。现代高科技让大家享受到了“快”的便捷,以至于那

2、些不应当快的,也变得快起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的就是“慢”,我们写字、绘画、做任何手艺,水平的见长都是在“慢”中精进的。社会须要效率,但也不能因此失去神韵,许多人不是真正踏踏实实的做事,理解“慢”的内涵,也就慢慢丢失了传统。这个世界许多事情都是相通的,驾驭格局,就会产生一个形态,一个意识,格局里应有尽有。 就连看似平常的做菜也一样,讲究尺度、搭配、菜量、火候和比例关系,中国文化厉害之处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大道,用理性去处理问题,同等交往,真实、平和、不做作、顺其自然,才能体验沉淀下来的自我。得未曾有读书笔记2 叶名佩先生,八十四岁高龄的古琴师。童年时经验坎坷,却从未放弃对

3、艺术的追求,用心练琴,即便身体不好,也情愿将自己全身技艺倾囊而授。古琴是清净的乐器,叶老师的心很宁静,少言害寡语,她的生活始终保持着这种状态,简洁而真实。她説:“在过去的年头,即便有斗争和动乱,艺术氛围仍离人的生活比较近。学乐器或是学画画,从事跟艺术有关的事情,比较平常。许多人会这么想,也会始终坚持做。”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艺术的表达变的不那么纯粹,变成了一种手段或是附属。许多人失去初心,追名逐利,行为上感觉不到什么失衡,但心是躁动担心的。而叶先生的一生都在流离辗转中和艺术朴实守望,唯独一张古琴长伴一生,人的心可以做到平稳从容,大抵是有怎么样的心,才能有怎么样的音。叶老师的琴声虚静简淡

4、,清微淡远,在琴声的余音中,试图触及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心。 或许是因为长期而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并且充共享受和敬重这件事情。某种程度上説,他们因为酷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保留了赤子之心。得未曾有读书笔记3 生活可以很自由,并非每天须要大鱼大肉。我们的欢乐和享受,可以来自很微小的事物。 “醉庐”是杭州一家餐厅,操作方式跟一般餐厅不同,不对外公开营业,只接受预定。掌勺大厨刘汉林,四十余岁,身形清瘦,人很有精神。他做应季的菜肴;酿酒技巧来自家传,有自己的酒窖;也画国画,颇有心得。 如今,餐饮环境随社会风气一起变形。人们往往觉得用鸡鸭鱼肉款待挚友很重要,却极少有人在合适的季节做一盘清爽簇新的毛豆款待对方。尽

5、管后者事实上给人以更多的心之愉悦。应当返璞归真,不必每天大鱼大肉。吃菜带点苦味,少点油,对身体更有好处。油腻口味就像甜言蜜语,会让人依靠。就像人与人的沟通,别人恭维你,你觉得很快乐,实话难听。做菜也是一种交往,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变味的俗世中有如此的人,守住内心的安静,没有太多奢望,用理性去处理问题,是多么难得的事情。不急迫,亦不回避,顺其自然,拾花春酿。 还乡记 内心安静的活,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你永久的知己。 魏壁,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后来确定回去家乡,在农村生活。自然有许多人不理解且不赞成,然而他自己,只是感觉与土地接触的华蜜感远远大于做一个所谓的艺术家。 信仰来

6、自于自身的酷爱,假如真的酷爱,就无所谓苦难,无所谓离开大众的价值观。选择回来本土,也是选择了一条苦行路,但其实也是一条华蜜的路,不用去管别人就好。 城市生活压力大,使人感觉活得毫无意义,失去自我,不能把有限的生命荒废在这些事情上,于是选择离开。城市那几十平方不是家,安放不了灵魂。人有一点野气是好的,这个时代或许恰好须要这种原始的野性,孩子不应在城市的尾气中度过童年和少年,而应去触摸自然。 渡过轮回梦海生活在佛陀的觉悟里,行走在自己的梦里。我想用这些贝叶经书,做一只船,离开轮回苦海。 桑济嘉措,在拉卜楞寺学习的藏族僧人。对佛法,对禅有肯定的造诣。对死亡,对欲望有深彻的通透。 人的恐惊大多是由未知

7、产生的。诞生和死亡不受自己限制,一个人就这么凭空消逝,而讲经可以让人清晰死亡,削减对未知的恐惊。很多人活着的时候,从未想过自己会死去。当他们死去的时候,犹如从来没有活过。人假如只关切当下的满意,一旦到死亡之际,就会表现得特别懦弱。 欲望产生习性,习性会变成生活的状态。佛陀比方,人似乎活在火宅之中,在火宅当中嬉戏,以为是欢乐和享受,不知道自己身陷险境。人假如感知不到自己贪欲的毁坏性,就简单在世俗中自我满意。真正的智者,在世俗中同样活得自由,不受死亡与欲望的驱使。 素琴古音岁月冉冉,而人的心可以做到平稳从容,大抵是有怎样的心,才能有怎样的音。叶名珮先生是居于苏州的一个酷爱古琴的老太太,现已八十高龄

8、。 古琴的弹奏在古代中国的文人雅士之中,并不是单纯的用来表演,用音色去取悦他人,而是于山林清庭,寺庙道场中,感受基尘外之趣。而即使是这样一种立意高远的乐器,历经时代变迁,貌似很少再有人提,也没有在社会上普及,却引起许多人的憧憬,它仍牵动很多人的情思。美的事物生命力刚毅,不会无故消亡于这个世间,其雅韵深意,令人生发幽情,缅想长存。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得未曾有读书笔记4 这篇故事的主子公叫桑济嘉措,二十四岁,在拉卜楞寺学习的藏族僧人。 12岁出家之后不须要家里的经济支持,在寺院做汉语翻译,学英语、梵文、画画等。他在微博上记录自己在寺院里的生活:看书、喝茶、游玩、写作活得

9、像个酷爱生活的诗人,生活简洁而丰富,与我们想像中那些在寺院里苦读经文,饱经风霜的修行人不同,他保持佛心,在简洁的生活中明辨立场,将思想变成语言,变成行动,在行动中修成大道。在成都,他尝试穿着僧衣去酒吧,也知道自己不应当出现在那里,就像凡高不应当出现的梦露旁边,一些人端详和围观他,也有干脆过来问他在干什么?但有什么不能呢?只是换了一种可能性。 真正的不和谐,不是“我”出现在那里,而是“我”的出现让他们感觉到不和谐。这说明,他们本身是不和谐的,人们怀疑的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是这件事情为什么这样发生,佛法就是让人超越自我,不要局限自己的内心,全部人都可以成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佛心,这是潜在的创建力和实

10、力。 他追求简洁的生活,修行、学习和充溢自己,用僧人纯净的胸怀接受与拥抱生活,他説这就是他的决心不活在局限里,对自由的决心,供奉信仰的决心得未曾有读书笔记 每一座城市都接纳很多的“异乡人”,因为工作求职的缘由来到生疏的城市,他们用很长一段时间去找寻归属感,即使结婚、生子、挚友多数,总感觉远方那个装着孩童记忆的地方才是家,家乡就像是母亲的子宫,踏实而暖和。 故事的主子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离开家乡在大城市闯荡,小有成就,城市里上百平的房子,安放不下异乡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很短且宝贵,只属于自己,不能把有限的生命荒废在自己不情愿做的人和事上,于是选择离开。他带着妻子跟孩子回到家乡,盖了一处宅子,远离城市

11、的热闹,保持内心安静。 年轻时候的经验太多也不是坏事,黄山归来不看岳,因为该见的都见过了,欲望也释放了,此时的内心才真正安静下来,守着几颗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让它们成为恒久的知己。山色那么美,看一成天也不会厌倦,人的生命可以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得到滋养。但是许多人缺乏这种实力,只能通过各种欲望的实现让自己得到满意。 人的心灵,有时候躁动得一刻都离不开外景和事物,需索各种新闻、消遣、信息、声色、并被这些限制,而唯有精神才能让人充溢。 这些想法,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却不曾有那决意和潇洒,家成了回不去的远方。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