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174377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浙江中考科学专题复习——地球宇宙空间科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科学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 时 数:3课时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科学 学科教师:课程主题:初三复习专题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授课时间: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进门测试 地球圈层机构?太阳表面特征?月相变化特点?多元导学回忆七上第三章、七下第四章内容互动精讲专题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是个球体的认知过程: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通过多次观察月食,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 现在,从太空拍摄的照片看到地

2、球是一个近似的球体,上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2、 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km,两极半径6357km,相差仅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约为17km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171000km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构成岩石圈下地慢10002900km地核外地核29005000km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6371km固态三、 地壳变动1、地壳变动:岩石的变形、海路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

3、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形成山脉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形成谷地2火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1)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液体(熔岩流)、固体(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3.地震:(1)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受影

4、响最大)、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地表某处到震中的距离)。(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5)地震预兆: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四、地球表面板块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2、海底扩张说: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3. 板快构造学说:(1

5、)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五、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形各地形类型及其特点:地形类型主要特征海拔地面起伏可提供的资源平原低(200m)平坦广阔、起伏很小耕地资源,发展种植业高原较高(500m)起伏不大,边缘陡峭,顶面平坦宽广太阳能资源,日照时间长山地较高(500m)坡度较陡,勾股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发展林业丘陵较低(200500m)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m以下介于平原和高原之间

6、,两者兼有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些地方适宜耕种,提供耕地资源;边缘油气资源较丰富补充:我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四大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 我国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 等高线地形图: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线,就是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实际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地形的起伏。(2) 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表示海拔和地形的起伏状况。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3) 地形与等高线的特点: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两个山顶之

7、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峭壁几条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山脊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海拔处凸出3、地形的变化(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外力作用: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流水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从横,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高寒地区,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的区别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

8、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六、太阳和月球1、太阳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气体球,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大气层分层

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太阳黑子与降雨量变化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影响短波通讯2、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固体卫星,本身不发光,灰色,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或盆地,分别称月陆和月海;()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或火山爆发造成()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天空背景是黑的( 7)1969年,美国宇

10、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8)月球表面上的物重约为地球的1/6自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32天,因此月球永远以一个面对着七、地球自转1、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证据:(1)、北极星附近星空的连续曝光照片,(2)、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4、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称夜半球,于是出现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

11、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晨昏线平分地球、与太阳光垂直。由于地球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移动。(1) 晨线:日出各点的连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2) 昏线:日落各点的连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八、地球公转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约为365天,即一年。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0。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

12、影最短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3、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4、昼夜长短的变化,由地球公转引起。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北半球: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且北极圈(北纬66.50)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现象;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

13、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南半球正好相反。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利用纬线在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长短可判定昼夜时长。 总之,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对于北半球,从冬至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从夏至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从春分到秋分,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昼现象,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夜现象,从秋分到春分,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夜现象,南极点周围连续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

14、相反,二至日二分日相反,昼夜长短也相反。九、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一个月,平均为29.53天。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反射太阳光。(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3、月相变化的规律:上半月由缺变圆,亮面在西;下半月由圆变缺,亮面在东。黄昏看到月亮是上半月,清晨看到月亮是下半月。4、一个周期内主要月相的名称:新月(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5、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 农历初一 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 十五十六 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 地球太阳 (上弦月 初七、初八)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 月球7、月相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