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171770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设计A】创意表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拟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忙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教学步骤】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怀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那么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

2、,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刚强,而这种坚决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六、综合研讨三首诗。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拟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树中的“泥土

3、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那么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决执着的精神。2.比拟三首诗的表现手法。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那么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七、通过

4、对三首诗的比拟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根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盛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根底上背诵这三首诗。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教学设计B】创意表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二、自主学习介绍诗歌的学习办法,结合下列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

5、好的词和句。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六、梳理稳固,小结课堂内容【教学设计C】创意表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盛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伎俩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根本押韵的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三、指导学生朗读。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忙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