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171697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珠江口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及其在河口治理中的应用吴小明 谢宇峰(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科研所广 州)摘 要 近年来,凫洲水道逐渐冲深扩大,蕉门延伸段逐年淤浅抬高,为阻止这种演变趋势继续发展,需对蕉门口进行综合治理,提高蕉门 延伸段的泄流排沙能力,其中涉及一个重要课题:确定蕉门延伸段的悬沙不淤流速。本文采用水槽试验、经验公式估算、原型河道挟沙能力 分析等手段综合研究确定蕉门延伸段的悬沙不淤流速,并以此运用于河口治理中的方案比选,运用于蕉门延伸段的中水河道整治规划,取得 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伶仃洋接纳珠江流域一半以上的迳流量,它的演变发展对珠江流域的防洪、航运,以及对珠江三角 洲的经济发展都有

2、重大的影响。蕉门是珠江流入伶仃洋的四大口门之一,其迳流量分别由左汊凫洲水道 流入伶仃洋的首部及右汊蕉门延伸段流入伶仃洋的中部。近年来,凫洲水道逐渐冲深扩大,其迳流量、 输沙量不断增加,而蕉门延伸段的迳流量、输沙量相应减少,河道逐年淤浅抬高,这种变化使凫洲水道 的泄流对珠江干流虎门出海形成顶托,不利于广州市的防洪;凫洲水道水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则加速了伶 仃洋首部的淤积。为了合理地开发整治蕉门口,有关部门规化了蕉门口综合整治工程,并进行了相应的 河工模型试验(限于客观条件,没有开展悬沙动床模拟试验),整治的主要措施是减少凫洲水道泄入伶 仃洋首部的水量和沙量,提高蕉门延伸段的泄流排沙能力,其中涉及一个

3、重要课题:确定蕉门延伸段的 悬沙不淤流速。1 河道概况珠江多年平均迳流总量和输沙总量分别为24亿m3和8 872万t,其中53.4%的水量和47.7%的沙量 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等四口门汇入伶仃洋海区。虎门以潮流作用为主,进潮量占8四0%口以门的 上,其余三个口门以迳流作用为主。蕉门水道多年平均年迳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为亿m3和1 289万t,分别占珠江八大口门总量的17.3%和18.1%。由于凫洲水道近年来冲深扩大较快蕉,门延伸段的分流量有不断减小的趋势目。前蕉门延伸段迳流量勺占蕉门水道迳流量的15.5%水深约为2-6m,水面比降约去0.05%含沙量汛期为0.153kg/ m 而枯期为0

4、.073kg/ m (南沙站资料)。蕉门延伸段悬沙资料可借用设在蕉门延伸段上游的南沙站1资98料4。年汛期,在该站水文断面上对悬沙组成级配进行了多次检测分析,取其平均列入表1,其中值粒径3hm 1987年汛期对蕉门延伸段的床沙组成进行河道取样分析两组资料中值粒径分别为015. 0.017mm 1991年汛期对河道床沙取样两组,中值粒径分别为.096 0.112mm取4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代表床沙的中值粒径为mm表 1 蕉门口悬沙级配数据表d(mm)0.1500.1000.0500.0250.0100.005小于某粒径的重量百份数)10098.1483.7468.2044.5831.42中值粒径

5、mm)0.01312 悬沙不淤流速的确定河口地区水流泥沙运动受内陆迳流和外海潮流的双重作用,其运动规律十分复杂。必须对蕉门延伸 段的水文泥沙条件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以便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多途径的分析研究,达到相互验证的目 的。蕉门延伸段是一条以迳流作用为主的河潮流作用相对较弱其枯季悬沙含沙量仅073kg/ m河 道淤积以汛期落潮流悬沙淤积为4主, 我们将只研究汛期落潮流情况。蕉门延伸段水体含盐度较低,在汛期落潮流时水体含盐度一0.般3%在以下,所以不考虑盐水对悬沙 淤积的影响。2.1用悬沙不淤流速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目前,由于悬沙不淤流速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公式,我们借用一些经验公式进行估算。2.

6、1.1河床为沙粒或淤泥的渠道不淤流速公式:u 0.646J fR式中u为不淤流速m/s) f为系数f 5:d ; d为泥沙中值粒径Cm) ; R为水力半彳径m)取d=0.0013cm,R=4.5m (取值与河道规划设计部门相同计算结果=0.58m/s2.1.2由数个我国北方渠系的实测资料和室内水槽试验资料总结出来的不淤流速公式:u - 2.72、 0 丿/4R3/8式中p为悬沙含沙量kg/n?), 为泥沙加权平均沉速/s)其余符号同上。取p=0.153kg/m(汛期平均含沙量)R=4.5m按表1中泥沙级配资料计算悬沙加权平均沉其中级配分 组粒径的悬沙沉速,由常用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公式进行计算.

7、097cm/s计算得U =0.53 m /s。 2.1.3河流、渠道不淤流速公式:u gR 0 py/3(3)式中A为系数,对于有冲有淤的河渠=7.6其余符号同上但以cm/s计,计算结果U =0.44m/s 以上公式,虽然形式不同,但是计算得到的结果却相差不太大,说明上述估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此外,我们还搜集到一些类似的公式,但因使用条件相差太大而没有采用。2.2 水槽试验研究2.2.1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水槽试验在长m、宽50c m的活动玻璃水槽上进行,考虑到该水槽设备 的循环水体须经过量水堰、蓄水池、平水塔几个水流流速缓的水域,不宜作整个水体的浑水试验,我们采用水槽首部

8、均匀加沙的方式。试验中,固定一个流量,关小尾门的开度,使水槽中水流缓慢、水体中悬沙淤积明显,然后,逐渐 地开启尾门,使水槽水深下降流速加快,直至上、下游两个检测断面两断面距加沙断面分别为5m、 12.5mi测到的悬沙浓度基本相同泥沙淤积停止,此时的流速便是此水深条件下的悬沙不淤流变换 不同的流量,重复试验,便得到一系列不同水深下的不淤流速。水槽试验用沙为取自蕉门延伸段滩地悬沙新淤的表层细沙,经孔径湎的细筛(河道悬沙最 大粒径为0.15mmi去掉其中的粗沙及杂质,使其粒径大小与河道悬沙粒径大小相近(中值粒径接近为 0.0131mni。此外,取天然河床的床沙在水槽的底部铺上厚2细的底沙,近似地代表

9、河道床面。2.2.2试验结果分析经过多组试验,其结果如表2。在试验中发现,对应于一定的流量、水深及来沙条件,悬沙不淤积 的水流流速事实上存在着一个许可的变化范在围这。个流速范围内悬沙都不会发生淤积这,与河流的饱和挟沙存在上限与下限相似但。是,由于试验设备及检测仪器的局限性难,以保证有足够的试验精度来确定图1不淤流速(水深H关系图表2 悬沙不淤流速试验结果H(cm)4.099.4410.4912.77.6011.3913.088.719.9011.4712.8914.42U(cm/s)9.3312.3113.6114.6010.8212.4714.899.6911.1411.8412.9213.

10、69试验的水深为I14cm其变幅相对于天然河流的水深.5m)不够大,不足以由此确定一个不淤流速水槽试验公式,目前,我们只能参照现有的不淤流速公式的结构形成,根据试验的结果调整其中的 一些参数,推算蕉门延伸段的不淤流速大小。比较不淤流速经验1公)式、52)、53)式,可知不淤 流速u与水力半虑的关系相差不大R的指数分别为).3% 0.3& 0.5,我们取其平均为.4。针对蕉 门延伸段的来沙条件可以把公式中其它参数看作常数简单地设定:=KR0.4,k为待定综合系数。由试验资料按最小二乘原理确定系数=0.305(近似地R=H, H为试验水深)由此形成了一个针对 蕉门延伸段的悬沙不淤流速简单计算式:u

11、 = 0305R 0.4(4)取 R=4.5m 得U =0.56m/s2.3 河口水流挟沙力分析 蕉门延伸段上没设水文站,但其上游有南沙水文站,下游有伶仃洋海区各水文站,分析伶仃洋及附 近各水文站历年来的水文泥沙资料,包括南沙、大虎、冯马庙、横门、赤湾、内伶仃和金星门等文站及伶仃洋中间的几个垂线8共50组资料,根据实测的流量、水深、含沙量数据,总结出水流挟沙力 经验公式,对于汛期落潮情况有:/ U 2、0.527S* - 0.648 百(5)*k H丿式中S为水流挟沙力kg/诚),u为水流流速m/s) H为水深m)。将(5)式近似地用于蕉门延伸段,S(为河道汛期平均含沙量H为4.5m反算输沙平

12、衡时所需 的水流流速这个流速也可理解为输沙时的悬沙不淤流计算结果:=0.54m/s与试验研究结果.56m/s 相近。2.4 综合分析确定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 河道平均流速大于床沙起动流速时,河床通常要被冲刷;而作为判断河道悬沙是否淤积的不淤流速 一般应小于河床泥沙的起动流速。门延伸段河床泥沙中值粒径006mm采用沙玉清起动流速公式进 行计算,计算得出蕉门延伸段床沙起动流速6m/s大于本文试验得出的悬沙不淤流速值。综合分析本文对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流速所进行的各方面研究:水槽试验得出的不淤流速值为 0.56m/s按伶仃洋挟沙力资料分析得出的不淤流速54m/s按悬沙不淤流速经验公式计算得出不淤流

13、速分别为0.5& 0.53 0.44m/s平均值为152m/s另一方面,蕉门延伸段的床沙起动流速加/s限 定了不淤流速不应超过的上限。因此,我们认为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0流速在6m/s之间。3 在河口治理中的应用3.1应用于蕉门口治理方案比选 为研究蕉门口综合治理方案,珠江水利委员会科研所开展了河口定床物理模型试验,模型平面比尺为600,垂直比尺为0,上边界为流溪河的老鸦岗下边界为内伶仃岛以外KM模型包括了伶仃洋四个 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以及整个伶仃洋。模型主要模拟的潮型为中水大潮水文组(7合8年7月6日,常遇洪水碰大潮)试验观测工程前及各治理方案南沙等水位站的水位变化情况,观测凫洲

14、水道、蕉门延伸段的流速、分流比等水力要素变化,由 此比较选择工程采用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口整治前,蕉门延伸段在常遇洪水情况下落潮平均流速为 0.38-0.43m/s河道分流比仅占南沙站的.3%落潮流速明显小于悬沙不淤流速0.6m/s的界限,由 此说明蕉门延伸段淤积的原因。为阻止蕉门延伸段的进一步淤积萎缩 应当减少凫洲水道的过流量、增加 蕉门延伸段的分流比而过多限制凫洲水道的过流会引起南沙水位上故升只能适当限制凫洲水道的过流, 结合其它辅助工程措施,以达到蕉门延伸段落潮平均流速略大于悬沙不淤流速,河道不淤或微冲的工程效 果。经试验反复比较各种整治方案,形成蕉门口整治采用方案(2如所图示),主

15、要工程措施为:A、束窄凫洲水道进口至200m分别在水道进口、中段及出口断面修建三条防冲锁坝,其高程与河 床相同;B、开挖整治蕉门延伸段中水河槽,并理顺岸线;C、在下横沥出口至南沙断面修建一条导流顺坝,坝高平河岸2坝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方案实施后蕉门延伸段的落潮平均流速比工程前有较大提高为0.63m/s略大于悬 沙不淤流速,其分流比提高3为0.8%,由此推断采用工程实施后蕉门延伸段将由现状淤积状态转变为冲淤 基本平衡。3. 2应用于蕉门延伸段中水河槽设计 为提高蕉门延伸段过流排沙能力,对蕉门延伸段实施了开挖整治中水河槽及理顺岸线的整治措施,其 中理顺岸线是以蕉门延伸段洪水治导线规划为依据,使整治后的岸线与规划的洪水治导线基本相符;开挖 整治中水河槽是以中水河床整治规划为依据。潮汐河口的中水河槽设计,一般采用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说进行推导设计,其中将蕉门延伸段悬沙不淤 流速作为一个重要参数(V=0.55 m /),经公式推导及对蕉门南沙以上较稳定的河段进行比较验算,确 定蕉门延伸段中水河槽在进口处宽0 m往下游扩率为.3%平均水深5m,其轴线走向如图所示。图 2 蕉门口整治采用方案示意图4结语为了保持蕉门延伸段的畅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