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5161254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IL(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同浓度医用三氧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学与 IL骨骼肌损伤是生活及体育运动中最为常见的肌纤 维损伤,其发生率从5%10%不等,常造成患者皮肤、 肌肉、肌腱等组织出现病理损害,往往会让患者感到 疼痛,使受伤部位出现肿胀和畸形。因此,如何防治 骨骼肌损伤、加快愈合速度和提高愈合质量,成为困 扰医生的难题之一。三氧具有极强的氧化功能,具有杀菌、抗炎的作 用。大量研究证实对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以及下 腰部等软组织损伤性疾病,采用局部注射三氧进行治 疗是目前最有效, 且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灵活性。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张润宁主任 团队在 20 1

2、 7年做了一项基础研究,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 医用三氧 ( O3) 局部注射对兔骨骼肌损伤组织的修复 效果及组织与血浆 IL 6 水平的影响,评估不同质量 浓度医用三氧对骨骼肌急性损伤的疗效与毒性。 客观报道我们很需要哇三氧绿色疗法科学的剂量! 我们有临床指导胡乱调高浓度很危险三氧治疗安全有也是有限制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 90 只兔分为 5 组 : 空白对照 组、模型组、三氧治疗I组(20卩g /ml)、:组(30卩g /ml)、山组(50卩g /ml),每组6只。在常规条件 下饲养空白对照组。 其余各组动物常规喂养 1 周后造 模。治疗组动物造模后,在创伤局部分别注射20卩g/ml,30卩g

3、/ml和50 口 g /ml三氧进行治疗,并在 治疗后24h、5d和10d时间点麻醉取材。实验结果治疗后24h,模型对照组与各浓度治疗组的病理 切片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及炎细胞浸润, 30卩g /ml浓度治疗组间 质反应最轻;模型组与 20卩g /ml浓度三氧治疗组均有大面积横纹肌细胞肿 胀伴肌纤维断裂、溶解,而30卩g /ml与50 口 g /ml浓 度三氧治疗组的横纹肌细胞肿胀、肌纤维断裂的范围 有缩小、程度减轻。治疗后第5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20卩g /ml 浓度治疗组横纹肌组织变性范围有明显缩小,骨骼肌 细胞坏死、肌纤维断裂溶解及间质水肿程度有所减轻, 而30卩g /ml与5

4、0 口 g /ml浓度三氧组中原损伤的横纹肌细胞形态大致正常,间质水肿不明显,但50 口 g/ml 浓度组肌组织间质出现明显的血管增生、充血, 呈现继发性损伤改变。治疗后第 10天,观察中可见模型治疗组中间质增 生、慢性炎细胞浸润,提示急性损伤转为慢性炎症反 应;20 口 g /ml浓度治疗组炎症反应轻但间质纤维增 生明显;30卩g /ml与50卩g /ml浓度治疗组中间质 增生不明显,主要以横纹肌细胞退行性变为主,尤其 是50卩g /ml浓度治疗组中弥漫横纹肌细胞的退变及 部分肌细胞萎缩,提示50卩g /ml浓度三氧对横纹肌 造成损害,而30卩g /ml浓度组治疗效果最佳。IL 6 检测结果

5、显示,三种实验浓度的医用三氧 局部注射均有降低骨骼肌损伤后炎症的作用。50 口 g/ml 浓度治疗组抗炎症作用在治疗后 24 h、5 d、10 d 优于20卩g /ml与30卩g /ml浓度治疗组,但30 口 g /ml浓度治疗组在治疗后10 d与50卩g /ml浓度治 疗组疗效相当;30卩g /ml浓度治疗组在治疗后24 h、 5 d、10 d抗炎症作用均优于20卩g /ml浓度治疗组。 说明三氧局部注射治疗骨骼肌的损伤,可能通过抑制 炎症因子的释放, 提高痛觉感受器对疼痛的敏感程度, 激活机体的自我损伤修复系统,恢复微循环、促进水 肿消散和防止粘连,而适当的三氧浓度效果更好。结论20卩g /ml、30卩g /ml禾口 50卩g /ml三氧都可降 低兔骨骼肌损伤的炎症反应,修复损伤的骨骼肌。三 种实验浓度的疗效随浓度增大而增强,50卩g /ml三 氧肌细胞存在损伤。因此,在临床上建议采用 30卩g /ml 的三氧局部注射治疗骨骼肌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