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5161038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期末复习教学相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15分)一、环境的概念、组成与分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三、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其周围的环境,利用资源并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四、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1.环境科学初期发展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在各基础科学内部

2、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属于多学科性的。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环境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2.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第二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10分)一、人口爆炸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和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偏高,经济增长速度慢。因此出现 “富者越富,穷者子女多”的状况,富国和穷国的绝对差距将越来越大。2.人口、粮食与耕地

3、:世界上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就越来越少了。3.人口对能源与资源的消耗:世界能源的消耗速度增加。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体污染 地表水 地下水、扬尘飞灰 影响大气环境 雾霾、矿渣堆积 占用土地资源、开采噪声严重扰民、森林植被破坏、开采过程中矿井水大量外排,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水下跌,甚至地面下陷。三、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1.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节能技术,重视调整高耗能工业的产品结构,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2.形成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煤炭转换成电力的比重,积极发展核电,开发水力能源。3.改革城乡能源政策。城

4、市应实行热电联产,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和改进燃烧方式,积极发展城市煤气化。 在农村推广省柴灶、积极发展沼气,充分利用生物能源,实现生物合理循环。大力营造薪炭林,积极开发小水电。环境污染原理与防治措施(含气、水、土壤、固废和物理性污染)(85分)第三章 大气环境一、大气的成分和边界层主要特征大气成分: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和微粒,包括干洁空气,水蒸气,尘埃。边界层主要特征:湍流运动:由于地面粗糙度的影响,风速越靠下层变得越小,因而产生了风速的垂直梯度,形成湍流。风:越往高处摩擦力越小,故风速随高度增加而明显变大。温度的垂直分布: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受下垫面影响极大,温度场比较复杂。二、大气污染源、污染物及其

5、危害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源以及人为源。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三、大气污染控制措施1.清洁能源:常规清洁能源 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电力等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 水能 风能 海洋能 生物质能 地热能 核能 氢能等2.绿色交通:合理的交通规划 发展清洁汽车 3.末端治理:烟尘治理结束(除尘装置)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燃料脱硫和烟气脱硫)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尾气 光化学烟雾)氟化物的治理4.环境自净四、全球大气

6、环境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动植物影响 农业影响 臭氧层破坏:人体 陆生植物 材料 水生生态系统第四章 水环境一、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总体战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开源 水利工程措施(时间、空间)2.节流 城市节水 农业节水3.治污4.综合管理二、水污染来源自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1. 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生活污水2. 面污染源农村面源 城市径流三、水污染迁移转化特征1.地表水污染特征:河流污染 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污染扩散快 污染影响大湖泊(水库)污染 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 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 生物降解和累

7、积能力强2.地下水污染特征 来源广泛 难于治理 危害严重3.海洋污染特征 污染源多而复杂 持续性强 扩散范围大四、水污染控制措施1.减少耗水量:通过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随着各类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治理结合起来。 3.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 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5.开发新水源: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

8、,同时也需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应从浓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管理。第五章 土壤环境一、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二、土壤环境污染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三、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

9、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

10、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四、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撒农药,是使用农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化学农药落入土壤中以后,通过各种途径挥发、扩散、迁移而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因而土壤的农药污染又转化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等环境问题。五、土壤的自净能力土壤净化: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等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六、土壤污染的防治1.施加抑制剂。施用重金属吸收抵制剂(改良剂),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磷酸盐和硅酸钙等,使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物质,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

11、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2.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3.改变耕作制度。如早田改水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pH值等一列条件都会改变,可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毒害。4.客土深翻。采用排土(挖去污染上层)、客土(用非污染客土覆盖于污染土上)法可获得理想的改良效果,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面积污染的土地。5.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6.生物改良措施。种植某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来逐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环境的质量。第六章 噪声环境与其他物理性污染一、噪声来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建筑施工二、噪声的控制途径与措施1.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分 交通干线的合理布局 建立卫星城

12、2.技术措施: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保护三、其他物理性污染基本含义(光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是人类活动对周围的光环境造成危害,使原来适宜的光环境变得不适宜,进而使人的视觉和健康受到影响的现象。热污染:指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中排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城市热岛效应和对水体的热污染。放射性污染:主要指人工辐射源造成的污染,如核武器试验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企业排出的核废料。电磁污染: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第七章 固体废物一、 固体废物的含义与来源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

13、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二、 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特点分类:1.按其 化学性质 可分为 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2.按 危害状况 可分为 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3.按 形状 分为 固体的和泥状的;4.按来源 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特点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固体废物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资源。从时间方面讲,它仅仅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无法加以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要求变化,今天的废物可能成为明天的

14、资源。从空间角度看,废物仅仅相对于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而并非在一切过程或一切方面都没有使用价值。一种过程的废物,往往可以成为另一种过程的原料。固体废物一般具有某些工业原材料所具有的化学、物理特性,且较废水、废气容易收集、运输、加工处理,因而可以回收利用。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固体废物往往是许多污染成分的终极状态。而这些“终态”物质中的有害成分,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又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故又成为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头”。3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不同于废水、废气和噪声。固体废物呆滞性大、扩散性小,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气和土壤

15、进行的。其中污染成分的迁移转化,如浸出液在土壤中的迁移,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其危害可能在数年以致数十年后才能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可能要比水、气造成的危害严重得多。三、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有害物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人体健康与环境。人畜粪便与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形成病原型污染。危害:1.污染水体,减少江湖面积,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 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2.大气污染, 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散发有害气体,多种固体废物本身或在焚烧时能散发毒气和臭味,恶化环境。3.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堆置或垃圾填埋处理,经雨水浸淋,其渗出液及沥滤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妨碍植物的根系生长,或在植物机体内积蓄,危害食用。各种固体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