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146097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室(六)莱顿低温实验室莱顿低温实验室处在荷兰老莱茵河上距离海牙20 km的莱 顿市,属于历史悠久的莱顿大学.莱顿大学的130多座建筑设施, 分布在莱顿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建筑设施为莱顿市容增添光彩, 使莱顿赢得了“大学城”的美名.莱顿低温实验室就坐落于市中心.莱顿低温实验室的创始人是低温物理学家昂尼斯.他于1853 年9月21日生于荷兰东北部的格罗宁根.1882年,29岁的昂尼斯被任命为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 理实验室负责人.当时物理学正处在一个转变的时代,人们越来 越重视物理实验.昂尼斯在担任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负责人后, 就决定把研究低温物理作为主攻方向.要进行低温方面的实验

2、,首先就要获得低温.低温要靠液化 气体获得,当时只有氢和氦还未被液化.英国物理学家杜瓦从 1877年开始研究,经过二十多年,于1898年液化了氢.昂尼斯领 导的实验室为了满足低温研究的需要,于18921894年建成了 大型的液化氧、氮和空气的工厂,1906年可以大量生产液氢,为 液化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经过两年奋斗,实验室终于在1908 年7月成功地液化了氦,为在液氦温度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创造了 条件.金属的电阻问题是昂尼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当时对金属 的电阻在绝对零度附近如何变化,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纯金 属的电阻应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变小,并最终在绝对零度消失. 昂尼斯最初相信的是开尔文

3、1902年提出的另一种观点,即随着 温度的降低,金属的电阻在达到一个极小值后,会由于电子凝聚 到金属原子上而变为无限大.昂尼斯由于掌握了液化氦的技术, 因而具备了从实验上研究这一问题的条件.1911年2月,他测量 了金和铂在液氦温度下的电阻,发现在4.3K以下,铂的电阻保 持为一常数,而不是达到一个极小值后再增大.因此他改变了原 来的看法,而认为纯铂的电阻应在液氦温度下消失.为了检验自己的看法,昂尼斯选择了汞作为实验对象,因为 汞比其他金属容易提纯.实验结果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特现 象:汞的电阻在4. 2K左右突然消失.1911年4月11月,昂尼 斯在连续三篇论文中详细地叙述了他的实验结果.

4、1913年,昂尼 斯又发现锡和铅也具有和汞一样的超导电性,不纯的汞也具有超 导电性.由于昂尼斯对莱顿低温实验室的出色领导和管理,该实验室 在低温领域独占鳌头,逐渐在国际上赢得了日益重大的声誉.特 别是它以大规模工业技术发展实验室,开创了大科学的新纪元. 有许多国外学家曾来到莱顿大学,在这个实验室短期或较长期地 工作.他们之中不仅有昂尼斯的合作者,还有其他来白世界各地 的学者和技师,到莱顿研究或学习的主要课题是低温学.莱顿低 温实验室创造了只比绝对零度高千分之一度的低温,被称为“世 界上最冷的地方”.实验室成了 20世纪初全世界低温研究的中心, 并一直在低温和超导领域居领先地位.昂纳斯为莱顿大学

5、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低温实验室,因制成 液氦和发现超导现象于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2月 21日,昂纳斯逝于荷兰的莱顿.“从实验中获得知识”,这是昂纳斯 生前的名言,今天它仍然高悬在实验室的大门上.莫达讷地下实验室莫达讷地下实验室(简称LSM)位于法国东部罗纳一阿尔卑 斯大区萨瓦省的边境小镇莫达讷,深藏于阿尔卑斯山脉弗雷瑞斯 山峰下1.7 km的岩石中,处于连接法国萨瓦省和意大利西北的 皮埃蒙特大区的弗雷瑞斯交通公路隧道的正中央,离人口处约 6.5 km.莫达讷地下实验室面积400 m2,空间容积 约3500 m3.由于所处地下1.7 km的特殊地理位置, 莫达讷地下实验室有效地屏

6、蔽了时刻照射人类的宇宙射线.同时, 实验室所有建造探测器的材料都经过严格筛选、精确测试,为最 低放射性水平,以避免探测器受到天然放射性元素的潜在干扰, 极大地提高了探测器的灵敏度和纯度.该实验室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法国国家核物理和粒 子物理研究所与宇宙学研究所的一个联合实验室,二者又分别隶 属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法国原子能署.1982年,莫达讷地下实验室正式开放.实验室最初用于屏蔽 大气中的宇宙射线,探测质子潜在的不稳定性,开展天体物理的 基础研究,揭示宇宙的起源、组成和演变等奥秘.1988年后,通过国际合作,该实验室的研究扩展至暗物质、 中微子、双6衰变和超重化学元素,涉及核物理

7、、粒子物理、宇 宙学、地球科孥、光谱学、微电子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主要开展 了以下四大实验:其一、*SS实验 探测WIMPs粒子,寻找暗物质.莫达 讷地下实验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第一代超低温错探测 器Edelweissl.它能够分辨WIMPs粒子弱相互作用的信号和天然 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干扰信号.自2006年以来,实验室的科研人员 与德国、俄罗斯和英国的科学家们合作,共同开发了高灵敏度高 纯错的新一代探测器Edelweissll.它由高性能的低温恒温器、铅屏 蔽、聚乙烯屏蔽、闪烁体等组合而成,最大限度地隔离了周围放 射性核素对探测器的干扰.2007年又研发了新型错探测器,使探 测WIMPs

8、粒子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使法国跻身暗物质直接 探测的领先行列.实验室还研发了铌硅错探测器(GeNbSi),功能 与ID错探测器相同,还有球形热电离错探测器、中子探测器等.其二、NEMO实验一一中微子和双6衰变研究.探测中微子 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宇宙线屏蔽.如果在地面站进行中微子实验, 探测到的宇宙线将比中微子多200万倍,信号将完全淹没于本底 辐射.因此地下实验室是最理想的场所.莫达讷地下实验室致力于 寻找无中微子释放的双6衰变这一新的放射形式.双6衰变实验 是学术界公认的探索中微子质量的理想途径,是判断中微子是否 是其本身反粒子的唯一方法.它将证实中微子是一种非零质量的 粒子,并推算出质量,

9、揭示中微子的性质,进而了解人类如何由 碳、水分子和基于原子的化学反应组成,了解生命的起源、宇宙 的组成和演变.这一实验开始两年后已终止运行,后续 SuperNEMO实验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三、TGV实验双6衰变研究.该实验采用垂直错望远 镜TGV,由莫达讷地下实验室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共同开展,利用32台直径60 mm的平面错探测器进行双6衰变 研究.其四、SHIN实验寻找自然界中的超重元素.科学家们猜 测:自然界中未知的超重元素的生命周期非常畏,现在仍存在于 自然界中.该实验试图追踪这些长生命周期的元素(拥有108或 114个质子)及其自发裂变后的放射性衰变产物.莫达讷地下实验室发

10、展和完善了用于超低放射性水平样本 测量的探测器和平台,它拥有世界领先的14台尖端的y能谱超 低本底错探测器,在环境监测、超纯材料遴选、海洋放射性普查、 地质学和年代的准确鉴定,半导体存储器静态测试,甚至包括对 波尔多葡萄酒酒龄的鉴定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应用研究,为世界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低放射性水平样品提供了高灵敏度的测量服务.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CERN)位于法国和瑞士的交界处, 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是一个旨在探索“宇宙开始 时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等问题的纯科学的物理研究机构.它的主 要功能,是为高能物理学研究的需要,提供粒子加速器和其他基 础设施,以进行许多国际合作

11、的实验.同时也设立了资料处理能 力很强的大型电脑中心,协助实验数据的分析,供其他地方的研 究员使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中枢.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由欧洲 11个国家从1951年开始筹划创立的,现已有26个成员方.经费 由各成员方分摊,所长由理事会任命,任期5年.下设管理委员 会、研究委员会和实验委员会,组织精干,管理完善.研究中心已 经聘用大约3000名的全职员工,并有大约6500位科学家和工 程师在此进行实验,他们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代 表着500余所大学机构.这些人员大约占了全世界粒子物理学研 究人员的一半.这个研究中心建有两个国际研究所,供世界著名的

12、科学家小 组研究亚原子核的结构及其理论.第一研究所装有 6xlO8 eV 的同步回旋加速器,2.8x10 10 eV的质子同步加速器等.第二研究所在第一研 究所旁边,它装有一台周长约7 km的新质子同步加速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同时也是(WWW)的发源地,万维网是 为改善和加速在世界上不同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物理学家们之间 的信息共享而开发出来的,而现在它的学术和商业的用户已达千 百万.日前,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成立了网格计算的发展中心,主持 欧洲科学网格计划(EGEE)、大型强子对撞器网格计算计划和 CERN网际网路交换点(CIXP).数十年来,该研究中心先后建成质子同步回旋加速器、质子 同步加速器、

13、交叉储存环(1SR)、超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大 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大型强子对撞器(LHC),并拥有世界 上最大的氢气泡室(BEBL).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所进行的实验,在粒子物理学中取得了重 要成就,其中包括:1973年,加尔加梅勒气泡室发现了中性 流;1983年,UA1和UA2发现了 W及Z玻色子;2012年,大型强 子对撞机(LHC)的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 GeV的新玻色子,超环面仪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 GeV 的新玻色子,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该研究中心的意大利科学家鲁比亚因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 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土和Z0的存在, 荷兰科学家范德米尔因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一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土和Z0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共同获得198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