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139041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泵送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和防治(三)3 变形裂缝产生的原因和特征331 产生的原因和特征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水泥放出 50.2J的热量,如果以水泥用量 350550kg/m3 来计算,每 m3 混凝土将放出 1750027500KJ 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在浇筑温度的基础上,通常升高 35左右。如果按着我国施工验收规范规定浇筑温度为 28则可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 65左右。但是,如果没有降温措施或浇筑温度过高,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达 8090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例如 大厦在浇筑筏板反梁基础的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经实际测定高达 95。水泥水化热在 13 天可放出热量的

2、 50%,由于热量的传递、积存,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大约发生在浇筑后的 35 天,因为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同,所以混凝土中心温度低,形成温度梯度,造成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温度应力和温差成正比,温度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内外约束应力(包括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的特点是裂缝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 35 天,初期出现的裂缝很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继续扩大,甚至达到贯穿的情况。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的选用a.水泥品种选择和水泥用量控制b.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升温和后期降温,产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减少温

3、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掺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再有,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根椐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每m3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减 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高或降低 1。因此, 为更好的控制水化热所造成的温度升度、 减少温度应力,可以根椐工程结构实际承受荷载的情况,对工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复核与验算,并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可用 56 天或 90 天抗压强度代替 28 天抗压强度作为设计强度。 由于过去土木建筑物层数不多、跨度不大,且多为现场搅拌,施工工期短,混凝土标准试验龄期定为 28 天,但对于

4、具有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基础的高层建筑,大多数的施工期限很长,少则 12 年,多则 45 年, 28 天不可能向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向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加设计荷载,因此将试验混凝土标准强度的龄期推迟到 56 天或 90 天是合理的,正是基于这点。国内外许多专家用均提出这样建议。如果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则可使每 m3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 4070kg左右,则混凝土温度相应降低 47。最后,为减少水泥水化热和降低内外湿差的办法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 450kg/m3 以下。如果强度允许,可采用掺加粉煤灰来调整。B 掺加掺合料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

5、优质的粉煤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并且能够补充泵送混凝土中粒径在0.315mm 以下的细集料达到占 15%的要求,从而改善了可泵性。同时,依照大体积混凝土所具有的强度特点,初期处于较高温度条件下,强度增长较块、较高,但是后期强度增长缓慢。 掺加粉煤灰后, 其中的活性 Al2O3、SiO2与水泥水化析出的 CaO 作用,形成新的水化产物,填充孔隙、增加密实度,从而改善了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但是应当值得注意的是,掺加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和极限变形略有降低。因此,对早期抗裂要求较高的混凝土,粉煤灰掺

6、量不宜太多,宜在 1015%以内。特别重要的效果是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之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减少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升高。掺加粉煤灰的水泥混凝的温度和水化热,在 128d 龄期内,大致为:掺入粉煤灰的百分数就是温度和水化热降低的百分数,即掺加 20%粉煤灰的水泥混凝土,其温升和水化热约为未掺粉粉煤灰的水泥混凝土的 80%,可见掺加粉煤灰对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温升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目前许多商品混凝土厂家,由于认识、技术、设备(料仓)等原因,尚未有效、充分地利用粉煤灰。C 掺加外加剂掺加具有减水、增塑、缓凝、引气的泵送剂,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由于其减水作用和分期

7、作用,在降低用水量和提高强度的同时, 还可以降低水化热, 推迟放热峰出现的时间,因而减少温度裂缝。例如,在泵送混产土中,掺入占水泥重量0.25%的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不仅能使混凝土的泵送性能改善,而且可以减少拌合水和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延迟了水化热释放速度,推迟放热峰。因此,不但减少了温度应力,而且使初凝和终凝时间延缓38h,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冷缝的可能性。D 选用质量优良的粗细集料粗集料根椐结构最小断面尺寸和泵送管道内径,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尽可能选用较大的粒径。例如 540mm 粒径可比 525mm 粒径的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 68kg/m3,降低水泥用量 15kg

8、/m3 ,因而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要优先选用天然连续级配的粗集料、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可泵性,减少用水量、水泥用量,进而减少水化热。细集料心使用权用级配良好的中砂为宜。 实践证明,采用细度模数 2.8 的中砂比采用细度模数 2.3 的中砂,可减少用水量 2025kg/m3,可降低水泥用量 2835kg/m3,因而降低了水泥水化热、混凝土温升和收缩。泵送混凝土也宜选用合理砂率,其砂率值较低流动性混凝土适当提高是必要的。但是砂率过大,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度和强度,而且能增大收缩和裂缝。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改进a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注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混凝土的总温升,减少大

9、体积工程结构的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也是一个重要措施。对于出现温度和浇筑温度的控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并有较明确的规定:我国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 SDJ20782)中规定:高温季节施工时,混凝土最高浇筑温度,不得超过 28。为求得统一,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92)也规定了这个温度值。日本规范规定,暑期混凝土的搅拌温度为 30以下,浇筑时的混凝土温度应低于 35;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 规定拌制时为 25以下,浇筑时要在 30以下,前苏联规范规定,暑期施工时,当浇筑表面系数大于 3 的结构混凝土时,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站运出时的温度应当不超过 303

10、5,而对于表面系数小于 3 的大体积结构, 混凝土拌合物温度应尽可能降低,且不超过 20。美国规范规定,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浇筑温度不得超过 32。德国规范规定,在炎热气候时,新拌混凝土温度,在卸车时不得超过 30。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原料温度,混凝土中石子比热较小, 但每 m3 混凝土中石子所占重量最大, 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石子温度。在气温较高时,为了防止太阳直接照射,可以在砂石推场搭设简易遮阳棚, 必要时可向集料喷淋雾状水,或者在使用前用冷水冲洗集料。国外也有搅拌混凝土时加冰块冷却。除此之外,搅拌运输车罐体、泵送管道保温、冷却也是必要的措施。B 改进工

11、艺搅拌工艺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10%或节约水泥 5%,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振动工艺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钢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养护工艺为了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确保混凝土质量, 减少裂缝,养护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工序,必须切实做好。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湿差,防止表面裂缝。由于散热时间延长

12、,混凝土强度和松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混凝土总湿差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了贯穿裂缝的产生。浇筑时间不长的混凝土,仍然处于凝结、硬化过程,水泥水化速度较快,适宜的潮湿条件可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收缩裂缝。同时在潮湿条件下,可使水泥的水化充分、完全,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3.2 沉陷(塑性)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在泵送混凝土现浇的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特别是板、墙等表面系数大的结构之中,经常出现一种早期裂缝。这种裂缝为断续的水平裂缝,裂缝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呈梭状。裂缝经常发生在板结构的钢筋部位、板助交接处、 梁板交接处、梁柱交接处、 结构变截面的地方。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主

13、要是混动性过大和流动性不足以及不均匀,在凝结硬化前没有沉实或者沉实不够,当混凝土沉陷时受到钢筋、模板抑制以及模板移动、 基础沉陷所致。裂缝在混凝土浇注13 小时出现,裂缝深度通常率达到钢筋上表面。影响因素和防止措施a 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在170kg/m3 以下,水灰比在 0.6 以下,在满足泵送和浇筑要求时,宜尽可能减少坍落度;b 掺加适量、质量良好的泵送剂和掺合料,可改善工作性和减少沉陷;c 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 时间过短、过长都会造成拌合物均匀性变坏而增大沉陷;d 混凝土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e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时间以 1015 秒/ 次为宜,在柱、梁、墙

14、和板的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 振捣。在混凝土浇筑 11.5 小时后,混凝土尚未凝结之前,对混凝土进行两次振捣,表面要压实抹光;f 在炎热的夏季和大风天气,为防止水分激烈蒸发,形成内外硬化不均和异常收缩引起裂缝,应采取措施缓凝和复盖。3.3 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干燥收缩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在硬化后较长时间产生的水分蒸发引起的。混凝土的干燥收缩由于集料的干燥收缩很小,因此主要是由于水泥石干燥收缩造成的。水泥石干燥理论有毛细管张力学说、表面吸附学说和夹层水学说等,不论哪种学说,都是水分蒸发引起的。混凝土的水分蒸、干燥过程是由外向内、由表及里,逐渐发展的。由于混凝土蒸发干燥非常缓慢,产生干燥收缩裂缝多数在一个月以上,有时甚至一年半载,而且裂缝发生在表层很浇的位置,裂缝细微,有时呈平行线状或网状,常常不被人们注视。但是应当特点注意,由于碳化和钢筋锈蚀的作用,干缩裂缝不仅严重损害薄壁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也会使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发展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