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138643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经常要跟每个组的小组长沟通,理解组内情况,帮组小组长解决组内出现的问题。培养好小组长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关键环节。【摘要】:p :本文阐述了合作学习小组要走过的六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孕育方案期、诞生成长期、冲突期、稳定成熟期、维持困难期和再生长期这六个阶段详细要解决的问题和会遇到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合理分组、组长培养、课内外探究题的设计、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关键词】:p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所获得的成绩,获得奖励

2、或认同的一种课堂教学技术。”这种学习提倡合作和交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被广阔老师普遍运用,但在理论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习小组的成长是需要老师悉心培养的。需要老师帮助小组走过孕育方案期、诞生成长期、冲突期、稳定成熟期、维持困难期和再生长期这六个阶段。在孕育方案期,老师要明确成立这个合作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哪些目的、其中哪些目的是重点、怎么样完成这些目的、会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预备策略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其中目的不要多,能扎扎实实的完成2个左右的目的就不错了。比方:本学期学习小组的目的是转变几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选定你要转变的几位学生。理解他们的以下几个方面

3、:性格、对学习的态度、学习习惯、校内和校外交友的情况、父母在帮助学生学习时做了些什么、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等。以到达尽可能理解他们。然后分析p 导致该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几点原因是什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分析p 哪些学生花比拟少了精力能有好的效果,哪些学生需要花相当多的精力才能有效果,把学习学生排个序。选择出你要转变的重点学生、次重点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性格和交友选择相应的组员。并且事先和组员们沟通,咨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正面和侧面理解你要转变的学生想法。整个孕育方案阶段,需要老师的全盘考虑,需要从侧面理解你方案执行的可行性。另外,每一个小组都会有影响本小组的灵魂人物。老师要比拟小组成员的个性,

4、预测每个小组可能的灵魂人物,要使得小组的以后学习的气氛是根据你的要求开展的。比方拆开学习态度不好的几个学生,让他们在不同组,减少他们之间的不良影响。以保持整个组的学习气氛是积极向上的。制订了好的方案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诞生成长期,小组刚成立组员们还不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和角色。成员之间比拟疏远。这个阶段小组成员比拟依赖组长。该阶段要让小组成员明白各自要承当的责任和小组运作的规那么。在该阶段老师要手把手的教。及时理解个小组运作情况和组员心理变化情况。在青春冲突期,小组规那么的核心价值观及小组学习的根本习惯初步建立。老师在该阶段要及时理解情况,让小组的学习气氛按照你的预设进展。但是,在该阶段总有不

5、和谐的行为出现,比方想换组、破坏规那么等。老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在尊重学生的根底上解决这些问题。稳定成熟期的小组能运行良好,大家能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我能帮助小组哪些同学,我做什么能帮助整个小组进步。该时期小组是上升趋势。在一定时间的稳定成熟以后,小组进入维持困难期,上升的速度减慢。会出现学生的视眼仅仅集中在本组中的少数几个同学身上,失去了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时机,组员失去新颖感、感觉缺少上升的新刺激点。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微调个组成员,防止上面情况的发生,以促进小组进入再生长期。一、在施行上面六个阶段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到达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6、学生们上课只是在形式上,分组坐在一起,在课内和课后没有充分的交流合作。(2)由于课堂内时间有限,老师为较好的实现教学目的,经常采用把知识一点点掰碎,一点点告诉学生。而我们学生需要学会探究知识,即使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学生也能总结教训,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探究只靠课堂内时间是不够的,也很难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所以,只在课堂内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形式上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精华在课前、课后合作讨论,以促进共同进步。(3)弱势群体在小组学习中受限。弱势群体包括,学习方法或知识缺陷的学生、懒惰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如何在学习小组中激发、带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小组合作学习

7、是否成功的关键。二、针对以上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小组成长六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详细策略:(1)合理分组。分组时每组5到6个学生。分配小组成员时,老师要事先理解班级学生的成绩、性格、表达才能、动手才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分组时,使各组之间学生数学成绩的总体程度相差不大,并且每一组有高、中、低三种层次的学生。性格外向和内向的比例适当,男生和女生的比例适当。一个学期后,老师如发现组间不平衡或组内成员不和谐,需重新调整组员。(2)要把小组长培养成小老师。首先,要让小组长知道老师的分组合作的意图。小组长在协调组内活动时防止一人包干的情况,让大家都能参与学习。其次,老师经常要跟每

8、个组的小组长沟通,理解组内情况,帮组小组长解决组内出现的问题。培养好小组长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关键环节。(3)合理设计课前探究问题。以点到直线的间隔 公式这节课为例。课前的探究任务为三个问题。问题1.推广到一般:假设点)直线(A,B不同时为0)那么点P到直线的间隔 是多少?答案:问题2.假设点P(5,4),直线,求P点到直线的间隔 。问题3.直线,(1)当A=0,B0时,点)到直线的间隔 ?(2)当B=0,A0时,点)到直线的间隔 ?(3)遇到详细问题时,你能总结出什么口诀,方便记忆呢?如求点P(20,-1000)到点x=2的间隔 。班级中,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才能上下不同。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完

9、成问题1,所以老师在给出课前探究问题时,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能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能探究的点。其次,问题难度的层次性和关联性有利于启发中低等层次的学生,又有利于完善高层次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以到达老师突出重点,打破难点的目的。策略三、合理选择课中和课后探究问题。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也不是一堂课都要合作学习,所以选题的合理是很重要的。首先,由策略三,学生能对新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老师通过与每一个小组长的沟通,理解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然后决定新课讲解的切入点。其次,在进展课堂练习或深化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多项选择择开放题和一题多解的问题。学生们往往解题时

10、考虑不全面,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集思广益,使得各种思想进展剧烈的碰撞,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策略四、合理设计评价体系1小组总分(1)课外探究作业的分数。每一个小组上交的探究作业,要求说明组内每一个成员,一开场个人研究的成果。经过讨论后,小组的最终研究结果。并要说明,对于这个研究结果组内哪些人是掌握了,哪些人对某个局部还是没有完全掌握。老师通过抽查的方式,理解汇报内容的真实性。(2)每次课堂测验计小组平均分,而不是个人得分。2加分制(1)学生自己主动上黑板做练习题,可以给本小组加分。为了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上讲台解题,2个星期内一个人只有一次加分的时机。假如有题目是全部其别人都不

11、会的,那这个同学能有第二或第三次加分时机。(2)每个月评选班级中进步最大的学生,该生所在组能加分。(3)根据详细课题多设置参与就能加分的环节。(4)题目层层深化,比方讲通行公式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求通项公式过程中的几种情况。设计分数数列分子和分母分别找规律、正负相间符号规律、根式找规律的方法。随机抽3个同学,每人随机抽2题,题目做正确可给他们的学习小组加分;每个月分数高的学习小组平时成绩有加分;与上个月相比进步最大的一组有加分;进步的同学和帮助他进步的同学也有加分。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友谊能催促学生课上积极考虑,课后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及时解决课内没理解的问题。3小组减分(1)经老师抽查,小组研究报告

12、中组内成员的掌握情况和实际不符,小组将被扣分。(2)小组成员违背课堂纪律。4.小组特权制度。(1)小组分数每一个月结算一次,分数最高的一组有特权提出自己的一个要求。当然这个要求也是要和当事人商量,经当事人同意的。学生们有要求老师唱歌的,有要求同学真心话大冒险的,活动丰富的不用老师操心。(2)每两个星期,组织一次小练习,最好的3个组有不做一次作业的特权。5.期末平时分的比例安排。本小组得分占80%,个人平时得分占20%。个人平时得分包括个人平时测验平均分和组内各小组成员根据他对小组奉献情况打分。另外,老师能根据同学的进步情况,给一些有较大进步的同学一定的加分。通过以上策略,以到达小组内真正的讨论交流,促使组内成员的互助进步。【参考文献】:p 1张维忠.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