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5133733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 题目1 一、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

3、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

4、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

5、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二、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人们有一个突出的感受:这次会议不但对“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而且对这一时期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全面部署。通俗地说,就是凸显出“强国”和“富民”的有机统一。 “十一五”时期,我国各项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已初步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

6、量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达2.45万亿美元。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说明,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相比,我们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必须将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从根本上说,“强国”与“富民”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富民”以“强国”为前提,国不强则民难富。另一方面,“强国”以“富民”为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

7、3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算高,仍有数千万人没有脱贫;由于经济发展方式不够科学等原因,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人民的富裕程度还不够,同时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这不仅不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事实表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强国”和“富民”的有机统一,是现实的需要、人民的愿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强国”和“富民”的有机统一。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

8、和改善民生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且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明确要求,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等。同时,高度重视人们精神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和安排。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

9、福于民,人民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始终坚持“强国”和“富民”的有机统一,我们才能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专家问答 专家简介陈光,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西南交大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X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科技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评价、科技战略与区域发展等。在中国科技论坛、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管理等媒体均有论文发表。

10、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党和国家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的今天,该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群众在公共服务需求上所发生的客观变化,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契机,更好地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治理结构。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教授。群众的需求在变化 记者。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三十年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陈光。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没有得到解决,市场也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况;而现在,人

11、们最一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已经得到较好地满足。如果说过去的问题是物质匮乏,那么现在的问题则是“产能过剩”,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看来,现在构建和谐的社会治理结构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供给不足的矛盾。有鉴于此,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记者。当前公众在公共服务方面产生了哪些更高更新的需求。 陈光。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导致了社会需求的相应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

12、对一些更重要的公共需求,如医疗、教育、住房、发展、养老、良好的生态等发展性需求和保障性需求正在日益增长。所有这些高于人基本需求的、和人的保障与发展关系密切的生存需求,都在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范畴内。其中,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又是人们关注度最高、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几类公共需求。促进和谐的社会治理 记者。您怎么看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陈光。如果说前30年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现在更加繁重的任务是要建立现代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就是化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前0年

13、的改革,我们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秩序,为公众提供了基本的市场服务;在接下来的改革进程中,则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实现包容性增长,致力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和谐发展,探索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治理结构,确保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在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记者。如何看待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陈光。满足人民群众对一个充足、公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日益强烈的渴求,是缓解发展矛盾、令经济发展获得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根本途径。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官民矛盾、群体之间的矛盾,

14、其本质都是公共产品(服务)在相应主体间分配不均衡与不公平的矛盾。所以推动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就是在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公平和完善。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主导范围 记者。新颁布的省人民政府市(州)目标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今后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dp增长率指标。您认为在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改革中,应如何强化政府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陈光。政府在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上,要从“城市或区域的管理者”向“合理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倡导者”转变;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上,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致力于完善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转变。体

15、现在政绩考核上,作为考核标准的,不应只是包括gp、地方财政增幅等单纯的经济数字指标;也要包括“人”的指标、加入进更多的“人”的发展方面的考虑例如人的基本健康、卫生保健、基本养老,受教育程度、创造力指标,生态良好和环境保护的指标,以及森林覆盖率、城镇规划科学性等人居环境指标。这些指标都和人们的公共利益与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紧密关联。 记者。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完善自身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的职能;而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哪些方面需要政府主导才能做得更好。 陈光。第一,要让公共服务实现更高的公平性。理论上,一国的所有公民都应该均衡地获得公共产品。怎么让更多的人们如农民工、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也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又如,为什么农村修路农民要自己掏钱而城市人不用呢。在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时候,应该思考如何让城市和农村的居民都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第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进程应该明晰和加快。人们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比如义务教育的时候其实有很多附加费用,怎么消除这种现象。第三,让社会困难群体享受到更充足的公共产品(服务)。一个社会发展得好不好,不是看富翁有多少,而是看这个社会对困难群体的关注有多少。应该在政府的政策主导下,鼓励和发动更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