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幽默十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5126082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幽默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幽默十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幽默十法湖北罗田骆驼坳中学徐金奎辑录第一招: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幽默不仅是融合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而且可以使学生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经典案例: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讲故乡这篇课文前,与学生先进行了一番对话:钱老师:我先检查一下大家自渎课文以后,有些东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学生:(小声地)偷看一下!钱老师:偷看一下?说的好啊!(学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学生大笑)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就马上找到自己所要找的那个词、那个句子,不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吗?不过

2、,请注意,考试的时候,可不要培养这种能力啊!于是一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展开了,因为钱老师刚才的一番话,大家的劲头一直很足,不断有问题提出。这时有学生提问:“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这是谁说的?生:(齐)杨二嫂!师: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呢?生:不是的。师:为什么?说话要有根据。生:杨二嫂挖了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自以为很有功劳,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就是杨二嫂说谎的目的,生:可能是“我”埋,以便暗暗地让闰土得到许多碗碟。师:哦,原来是这样啊!(笑)生:如果说是闰土埋的,杨二嫂怎么会知道呢?师:这里有一个问题:闰土会偷东西吗?生:(齐)不会!师:为什么?生

3、:书上说“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给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样,闰土尽可以明着拿,根本用不着偷埋。师:有道理!有说服力!我都被你们说服了。我们解决问题,都应该到书中去找证据。那么是谁埋的呢?生:(齐)杨二嫂!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这可是法制社会,美誉证据却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裁的!生:(大笑)不知道是谁埋的。师:对,就是不知道。这个是“历史的悬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二嫂以这个作为理由拿走了狗气杀。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生:杨二嫂贪小便宜。师:这个问题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议论过这个问题,结论大概是闰土是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这位同学

4、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生:(大笑)暂且把这个“历史悬案”放下,又有一个学生说鲁迅所以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时,钱老师又幽默地来了一句:“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这问题提的很高级!”于是,一堂课始终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展开,而学生们也从争论中悟出了不少道理。第二招:给学生插上想像力的翅膀想像力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思索,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果说观察力是知识积累的前提,记忆力是保持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那么想像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经典案例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

5、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1962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现任职于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她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倡导“导学法”,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并以生动朴实、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获得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杨明明曾经发表过一篇日记,现将其内容摘录如下:春天的那堂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

6、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甲孩子说:“落下来的是雨滴。”乙孩子说:“不,落下来的是葡萄。”丙孩子说:“你们都说的不对,落下来的是像葡萄一样的水滴。”丁孩子说:“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多么执著的讨论啊!何必去追究他们谁说的对呢?只需读读他们一脸的认真,我便满足了。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到“落进”还没有等我念完后半句,就又有孩子接腔了,且直言不讳:“落进了我的嘴巴里!”立即有孩子反唇相讥:“你的嘴巴盛得下吗?”其他人争先恐后:“应该落进池塘里!”“不,落进干旱的土地里!

7、”“落进沙漠里!”“落进果园里!”“落进庄稼地里!”最后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里!”我亮出了诗人的原话:“落进大地的怀里!” “哦!”孩子们欢呼了!他们欢呼什么?是欢呼猜对了吗?不是吧,他们欢呼自己也有诗人的水平。最后两句,我是让孩子们填空的。“到处是()的气息,到处是()的气息。”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到处是蜜的气息。”真惊讶孩子的能力!他们不仅会读诗,会体味诗,同样也会创作诗。听说有一位美术同行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的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我是教语文的,我敢说

8、“我不在乎孩子们写得好不好”吗?我敢说“我不在乎孩子们说得对不对”吗?扪心自问,结论是:我不敢。因为,在我的头脑里有许多许多的“标准”,唯独还没有树立起最重要的一点在乎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乎用我们的科学方法去培养孩子对这门学科的爱,对求知的爱!如果我们当老师的没有明白应该在乎什么,应该不在乎什么,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啊!当然责任不能全由我们老师负。第三招:逆向思维,出彩的奇招逆向思维能令学生打破常规的束缚,立新创意,起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经典案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大师对如何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方面就颇有研究。我们来看看叶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叶先生问学生:“你们谁能说说飞蛾扑火这个成语的意

9、思?”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学生们纷纷举手。“太简单了,自取灭亡。”“自不量力。”“不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思吗?”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回答。叶先生微微一笑:“大家都说对了。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这个成语呢?”学生们面面相觑、抓耳搔腮。“另外一个角度?”“怎么解释啊?”大师不急不忙:“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去考虑,或者说,换位思考,站在第三立场上思考这个成语。”还是没有学生举手发言。叶先生耐心地说道:“我刚才听见有同学在解释飞蛾扑火时,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解释很好。你们再想想,这只飞蛾明知前方有危险,但还是勇敢地冲上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10、”学生们恍然大悟:“啊。飞蛾扑火可以理解成不怕牺牲、舍生取义。”叶先生吁了一口气:“对,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学生们终于找到了感觉“就是从反义的角度考虑考虑啊。”“还可以理解成追求光明,是吗?”学生们的思维拓展的越来越宽。叶先生十分高兴:“飞蛾扑火本来是个贬义词,但我们却通过某种客观分析,把它变成了褒义词。”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应用逆向思维的内容。逆向思维就是突破常规、常识,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去写,往往使作文写起来比较有新意。有些同学所写的作文当中,几乎是千篇一律,根源就在于我们学生不能突破常识,不能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学生们豁然开朗,很快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叶先生见学生们都理解得差不

11、多了,便道:“如果我让大家写一篇以我看狐假虎威命题的作文,你们准备怎么去写?”很快就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这篇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狐狸的聪明才智上着手,它为了能在动物中混得一席之地,借力打力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二是从老虎的虚荣心上着手,它只是为了排场,以显示百兽之王的威风”第四招:游戏与教学的“接轨”把游戏带进了游戏活动中,或者说,把游戏带进了学习当中,那么,昏昏欲睡的传统教学法将就此得到颠覆。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经典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中学的何新明是位非常幽默的老师,他在创新教学方面也颇有名气。曾经有一次

12、,何新明讲解例题,待学生掌握得差不多时,他突然从教室门外推进来一个柜子(类似酒吧中那种国格子的放酒瓶的酒柜),上面蒙了一层不太厚的纸。学生们立即瞪大了眼睛。何新明说:“这里每一个格子里面都藏着一道题待你们来解,如果谁能解出来,智慧女神就会给他颁发证书,并领取一份精美的小礼品。”学生们兴趣大增,跃跃欲试。何新明让其中一名男生上来,男生对准一个格子一拳打去,纸破了,里面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道题。何新明便当场展示了这张纸条,然后让该男生解题。男生抓耳挠腮,下面的同学便纷纷给他出主意。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设法解决这道题,何新明实际上已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后,男生终于有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13、当他报出答案时,何新明便给了这名学生一份小礼品当然,也就是一张价值不到一毛钱的明星卡片。随后,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纷纷要求上来。一个个格子分别被打破,一道道题目也随之得到了解决,而学生们也十分愉快地获得了一些漂亮的小礼品。第五招:手段,多变才绚丽多变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导语、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典型案例山东省平邑兴蒙学校的谢萍老师的教学风格轻松有趣,其方

14、式方法十分灵活多变。如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时,谢萍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吧。”教学大海的歌时,谢萍老师则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钩,产生美好的遐想。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谢萍则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谢萍喜欢适时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他发现学校走廊上一棵盆景树,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

15、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谢萍老师则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树是他们自己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树。这时,谢萍老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树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在教学春后,谢萍结合学生们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写赞美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诵读。于是,“细雨蒙蒙雾重重,鸟语声声隐此中。东风拂面不觉寒,春光一现有几何?”“一恍神州春来到,去年燕子今出巢。天南地北种青草,闲时喜听春雨闹”“冬雪残去春风来,万顷天空一片蓝。虽说柳枝未出芽,其实春气早已到”等纷纷出炉。虽然这些同学的诗作在遣词造句上,意境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但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诗还是很满意,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谢萍还认为: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节奏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谢萍老师用极低沉的语调叙述了其开头一部分;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老师的语调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