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整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12392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质学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质学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质学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质学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判断题(可能有重复题)1. 矿石就是岩石。(X)2. 晚第三纪(N)时人类出现。(X)3. 地层的整合接触是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不缺失岩层,时代上具有连续性。()4. 在洞穴沉积物中,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均为悬挂在溶洞顶板上的沉积物。( )5. 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较新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老。()6.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V)7. 在陆地上发现有河流阶地,则可能是地壳下降的标志。(X)8. 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是:酸性矿物中性矿物基性矿物。(X)9一般来说,向斜形成山地,背斜形成谷地。(X)10. 0、Si、Al、Fe、Ca、

2、Na、K、Mg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V)11. 矿物的挠性是指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V)12. 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是深源地震。(X)13. 地质年代表中同位素年龄指的是岩石地层的相对年龄。(X)14. 各种元素在地球中含量的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X )15. 不能传播地震横波的是的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以上的下地幔。(X)16. 鸟类、哺乳动物动物出现发生在侏罗纪(J)。(X)17. 埋藏在岩石中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即为标准化石。(X )18.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内能引起整个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 用。( X)19. 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

3、,形成中心部分为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V)20. 把自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21.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V)二、名词解释1. 相对地质年代与绝对地质年龄各种地质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至今的时间称为 绝对地质年龄。2. 地堑与地垒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 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垒。3. 内生矿床与外生矿床 内生矿床主要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

4、所形成的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称外生矿床。4. 节理与断层节理是指岩石中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是岩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 或者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是指岩石断裂后,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 裂构造。5 矿物的解理与断口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解理是由晶体 内部格架构造所决定的。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即一般说来,解理程度越高的矿物不易出 现断口,解理程度越低的矿物才容易形成断口。6 矿床与矿产矿床是指在一定

5、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当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 的富集地段。而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都可泛 称矿产。7 整合接触与不整合接触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 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 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8 结晶质矿物与非晶质矿物凡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作有序排列的固体矿物称为晶体或晶质矿物;反之,内部质点排列 无序者称非晶体或非晶质矿物。9 岩石与矿石岩石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 物质;矿石是指在现代工业技术水平下,能被利用的有用矿物的岩石。岩石不一定是矿石, 但矿石一定的岩石。10 结构与构造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等)及颗粒间的关 系;构造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 特征。三、简答题1. 试述岩浆侵入作用的形成及侵入体的特征。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盖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 之中冷凝而结晶就发生了侵入作用。侵入体特征:岩石都结晶了(能肉眼看到矿物颗粒大 小);没有成层性(虽然有时有板状侵入岩,但不会连续成层)野外形态不稳定;与

7、周围岩石界限明显,并且接触带内有周围岩石的大碎块(称为捕虏体)2.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动力变质作用;其变质因素以机械能及其转变的热能为主,常沿 断裂带呈条带分布,形成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而这些岩石又是判断断裂带的重 要标志。接触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在围岩中一般只波及一定范围,距离侵入体越近, 变质程度越高;距离越远,变质程度越低,并逐渐过渡到不变质的岩石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混合岩化作用;3. 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早期形成的各类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风化产物, 这些风化物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在湖泊、海洋或地

8、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 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4. 简要说明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特征。(包括概念、类型及其表现、能量来源) 内力(endogeneous)地质作用指以地球内能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类型及表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外力(exogeneous)地质作用指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等 因素引起的地质作用。类型及表现: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作用。能量来源: 1、太阳能2、重力能。5. 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9、经历了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沉 积物广泛分布和矿产资源丰富人类的出现。6. 什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三者关系如何? 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相对某一参照物发生的位置变化叫做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 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叫做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 变位的形迹(结果)。地壳运动的含义比构造运动广一些;地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 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7. 岩层的产状如何表达?在野外怎样测量和记录岩层的产状? 由走向、倾向、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岩层产状的野外测定主要是用地质罗盘在岩层层面 上直接测量。测量走向时,使罗盘在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

10、泡居中,读指北针或 指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 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石的倾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 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锤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 角。8. 什么是地层划分?地层划分的依据和意义分别是什么?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 地层层序的工作。划分依据;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意义: 地层划分是研究地球、岩石、岩性的基础,也是研究岩石、岩性的结果吧。只有把当地的不 同

11、岩层(石)分类搞清楚了,才能了解当地、当时(历史)的地质作用过程,并指导相应的 地质找矿工作和社会经济建设9. 何谓变质作用?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影响和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 和化学活动性流体10. 简述野外判断断层存在的标志断层面和断层带上的标志:擦痕滑面阶步断层构造岩构造透镜体;岩层上 的标志:岩层的不连续岩层的重复或缺失岩层产状的变化;断层两侧的伴生构造标 志:拖拉褶皱伴生节理;断层的间接标志: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脉错开或中断 断层谷、断陷湖、断层泉火

12、山分布植被变化。11. 简述发生构造运动的证据。新构造运动:1,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地震2,岩石圈的水平运动。岩石圈的水平移动已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的方法及仪器测量证实。大陆在漂移,海底扩张间 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地球科学中的事实。3,岩石圈的升降运动, 多层溶洞,河流阶地,深切河曲均为新构造上升的证据,沿海地区利用海岸线变迁的遗迹也 可以确定构造运动地存在。古构造运动:1,地层厚度及岩相 特征沉积物地存在,如山前磨拉石的沉积可以显示造山带快速隆生过程。地层厚度是地壳下 降的标志。2,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关系和不整合关系。整合关系反映了一个地区构造运动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不整合解除关系分为平

13、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说明地壳的抬升运动。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两种基本类型,褶皱构造以及断裂构造,是研究故构造运动的可靠证据。一般来 说,大型平缓的隆起,坳陷,穹隆,断陷盆地构造等及一些高角度倾向滑移断层是发生区域 性隆生运动的证据,而线性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断层及一些走向滑动断层等石发生水平运 动的记录。课本答案:新-地貌标志、测量数据。老-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12. 高温矿物比低温矿物易风化的原因?(高温 共生 易分离 热胀冷缩易风化) 高温矿物是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在地表的低温、低压条件下,高温矿物较低温矿物不稳 定,且地表多低温矿物,难以共生,所以高温矿物

14、易风化。高温矿物首先会在岩浆中结晶,但是因为地表的温度相对其结晶的温度差别较大,所以高 温矿物在地表最不稳定,也最易风化。相比而言,地表与低温矿物形成的环境类似,因而低 温矿物在地表也更加稳定。13. 地壳有什么结构?有何差别?类型?差异?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 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 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 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 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

15、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 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地壳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洋壳厚度较小,一般 只有单层结构。14. 我国为什么多地震?主要分布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 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有些地区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它的影响,我国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 而且地震活动的范围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 区和23 条地震带上。15. 沉积岩,火成岩的共性与差异?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答案不准确)火成岩是直接来源于岩浆物质的岩石,可以由火山喷发或侵入先期岩层的形式形成;而沉 积岩是由先期已形成的火成岩、变质岩或沉积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最后固 结成岩的岩石类型。由于成因上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在矿物组成、结构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等诸 方面都有明显不同。联系上,火成岩可以直接(或者变质以后)被风化剥蚀,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沉积岩。而沉 积岩可以在构造运动中随地壳向下俯冲,经过熔融再上侵或喷发形成火成岩。四、选择题(我们那会没考,你们还是背一下吧)1.把大陆型地壳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