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自修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5122050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自修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弘教你赏识孩子读后感主要观点: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谈了他对自己聋哑女儿周婷 婷的教育历程,怎样把一个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 不见的女儿周婷婷养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并用这种方 法,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作者经过 18 年的生命 体验,把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升为赏识教育,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 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我的收获与思考:读罢老师撰写周弘教你赏识孩子的一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 觉。细细回想一下原来我的父母在教育我的时候,运用的方法很多都 和书中所提及的方法雷同。不觉得油然感到自豪,为我能有这样的父 母而自豪,虽然我的父母

2、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的大把大把的零花钱, 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给与向我同龄人生活的奢华,但我却拥有一个美好 的童年,由他们给我的信任、尊重、理解,时时刻刻给我激励,在我 人生的十字路口给我提醒,用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对待我的不足,我觉 得我生活、生长的非常快乐,我感到自豪。我能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 骄傲。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赏识孩子,尊重生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这符合生命成长的规 律。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不能把家庭和单位里积累的怨气发 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对孩子发泄最安全。其结果可 想而知,教育难以公正。同样的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

3、为他们同样也是自 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 优点,不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 可以快乐地成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 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是当今课改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理念,要 让孩子充分释放潜能,可以从赏识孩子开始。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 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 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 要多说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这样

4、的话,能让孩子感 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 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 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 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 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孙云晓教授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读后感主要观点:人们几乎都能感受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 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 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关 系基本上也如此。其实,成年人也有类似的心理倾向

5、,只是比孩子多 一些理智罢了。我的收获与思考: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值得我们深思: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 而是独立合作。联想到我的儿子,我觉得我的教育有很多失败的地方, 他妈妈不同意的事情,我觉得不是利害关系我都会尽量满足他,但是 不管有时候我对儿子有多么的好,但是当别人问儿子你喜欢爸爸还是 妈妈时,他总是毫不犹豫的说:妈妈好。儿子还是不怎么喜欢我,说 明我对他的爱有一些问题。孙云晓特别强调,家长应该跟孩子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好的关系 胜过许多教育,教育出了问题往往就是关系出了问题。我们都知道, 孩子和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就会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也会收到 事

6、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喜欢某一门功课,多数是 先喜欢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老师与其想着要怎样来教育孩子,不 如先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好的关系。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按照权威的解 释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某种性 质的联系。就师生关系而言,彼此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相 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而绝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关系。当然, 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真爱就是理解、尊 重、关心、帮助、负责。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我想,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也许,只有牢牢确立这样的关系,才能谈得上

7、教育。孙云晓还有一个观点: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成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 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一时的情绪当成了问题。比如说,一个孩子告诉父母,我今天不 想上学。父母听了就会很紧张,以为孩子有了什么问题,就会对他说一些不能不上学的 道理。至于他是有情绪故意这样说,还是真的不想上学,父母没有想到要去听一听孩子 的真心话。所以说,现在的父母过于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有效性。什么时 候都是父母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说。开始的时候,孩子还能听进去几句,时间长了,父 母的话可能就成了一种声音,甚至是一种噪音。结果,什么效果也没有收到。再比如, 一个小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吃糖。通常父母会跟孩子讲,你

8、不能吃糖,因为吃糖不好。 可是孩子为什么要吃糖,父母就不关心了。好的亲子关系的沟通是,当孩子说要吃糖, 你可以蹲下来,问问他心里的想法。他可能会告诉你,“看见别人吃了所以自己也想吃”, 或者,“因为很久没吃了所以想吃”等。你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愿,让孩子有了一个倾 诉或宣泄的机会,再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他,让他自己选择还要不要吃糖。这样,比一味 地跟孩子说道理效果会好很多。很多时候,父母遇到的孩子的所谓问题,其实并不是真 正的问题,可能只是他一时的情绪。情绪处理了,孩子的理性就会回到他身上,他就能 冷静地思考,甚至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给予他倾诉这种情绪的机会,而是 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即使孩

9、子表面被“说服”了,看似问题也解决了,但实际上,他的 情绪不过是被积压了起来,他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某个时候再次暴发。久而久之, 小情绪的积累就转变成了让父母揪心的大问题。所以,当你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进行说理 教育时,要多想想,这些话对他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还不如不说或少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华老师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读后感主要观点:张华老师认为,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 性学习”区别在于,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 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培养“智 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民 展

10、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控究性”、“创造性”、 “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 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了点 和归宿。我的收获与思考:拜读了的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一文,我深有感触,此文 十分贴切时代精神,给我们这些第一线的老师以很大的启发。它从不 同层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代研究学习的内涵与思想方向,给我在平 时的工作与学习指引了方向。特别是他所谈到的今天所倡导的“研究 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区别,更使我茅塞顿开。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内 容,比如,布鲁纳、施布、费尼斯等

11、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 学习”,其内容即是“学科结构”,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 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 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 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 学习理念来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倡导者在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 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 共同要点,严格遵循这个模式,即可接着出“研究性学习能力”;我 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秉承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的 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 式”,课

12、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由此看来,我们今 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 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 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由学生从自己的头 脑中生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很早就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 并有所探索,而且由于课题同自身的贴近程度较高,学生可以产生更 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 地会对其他的领域发生兴趣,产生出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尽管这 些主题

13、并不符合正在进行的单元研究的要求,但它却是学生真正感兴 趣的。老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主题 的产生价值。因此随时发掘新的探究题材正是研究性学习持续不断地 发展下去的源泉。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与否恰恰体现在不可预知行为增 加的程度。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它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实 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实践它, 学习它,完善它,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科教兴国”这一宏伟目标。曲正伟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主要观点:“把教育还给教育”,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一个对彼岸教 育不断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基于现实不断反思和行动的过程。 我们应该还教

14、育一双“手”。我们要用教育的手段去运行、经营我们 的教育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公益事业,但现在这种利益的公共性越 来越为私人性所侵蚀。当我们把教育作为我们牟利的手段,这时的教 育满足的就是一部分人的私利,也就不可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的运行离不开也并不排斥从其他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教育 运行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他研究角度的参与对于认清教育现象、 把握教育规律是在有裨益的。但是这种多元绝不是无中心的,它是建 立在教育视界之上的多元关注,而不是经济视界、抑或其他。我的收获与反思:这篇文章,最起码让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真正的、理想中的 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

15、,很多学校、 很多人都在探索之中。至少都在努力,这也许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但想真正改变教育的现状,绝非易事。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 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吧,正如文中所说“只有从人教育的接受者 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 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教育的内涵。”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同 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固步自封,停 止不前是大忌。生命成长的规律和运行轨迹本身就是很难把握的,也 可能在不断的变化,并且每个生命(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个性。 所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当下,教育和医学越来越

16、“想象”了。教育越来越带有医疗的 味道。你有了缺点,教育帮你改正;你在哪方面有缺陷,教育帮你弥 补。尤其是在一个流行“人造XX”的时代,“受过教育”的人才符合 这种人造化的标准。教育扮演着诊疗所和美容院的角色。这是我们期 待的教育吗?这种教育至少不是人性化的教育,只能是异化的教育抑 或是物化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教育的意蕴, 并在行动中实践了教育的精神?我们应该把什么“还”给教育?我们应该还给教育一双“眼睛”,一双用来观察教育中存在哪些 问题的“眼睛”。如果说已往的教育是被政治强权所勉强,那么现今 的教育更多地是为经济利益所迷惑。比如:当前十分流行的“订单教 育”,我们就很难说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再如:在我们建立现代学 校制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产权问题当成核心问题加以研究的话, 那么教育的育人属性就会被极大地贬低。当我们关注的是我们从教育 中能得到什么的时候,这时的教育只能是被经济规则、政治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