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508418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五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南海区丹灶高级中学 张贵素一、设计思想1、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

2、的初步鉴赏能力。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的题型之一。抛开选拔考试功利性的一面不谈,诗歌鉴赏题目中经过命题专家精挑细选的诗歌文本,答题过程中丰富多样的鉴赏方法,参考答案里专业精炼的鉴赏语言都可以作为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06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命题者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选材,考查的是第37回的两首咏白海棠诗,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恰倒好处地考查了诗歌的知识点。这种选材古典小说中出现的诗歌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这为我们将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引入古代戏曲长亭送别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

3、据。3、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文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然后拓展延伸,积累诗词。二、教材分析1、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全剧的角度来说,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所以本课的教学可以着重对曲词情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进行感悟与体会。其主要的着力点为戏曲语言艺术的品味、评价和鉴赏,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要求。2、意境化抒情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也是大部分优秀诗歌共同的特点。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元曲分为散曲和剧曲,长亭送别属于剧曲,严格来讲并不属于诗歌的范畴。

4、但是,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中的曲词,如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等,本身又具有诗歌的属性,艺术价值很高,非常适合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积累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名句。四、教学重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长亭送别中的离情别恨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掌握元曲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五、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计划分为二个板块,一是介绍元曲的特点及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着重介绍元曲的特点,兼顾课文节选部分的背景,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

5、对元曲及课文所选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即解决元曲“是什么”的问题,这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印发课前预习材料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在板块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意象和关键字来对课文中部分关键曲词(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进行分析鉴赏,即解决元曲“怎么读”的问题,这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辅以教师的适当引导完成。2、由于课文节选内容较多,且都在一个“送别”的大的戏剧冲突的背景之下,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尽量淡化对节选部分情节的讲解,同时由于时间关系,把对崔莺莺人物性格的探讨放到作业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成,从而把教学重点落实到对曲词的鉴赏上去。3、讲授方法上努力突出学生

6、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多启发,多讨论,多实践。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有利于营造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七、教学准备1、印发学案,内容有二。一是有关元曲的一些文学常识,二是对西厢记的戏剧情节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尤其是长亭送别前的情节要重点介绍。2、指导学生预习。3、观看长亭送别录象。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送别(二)鉴赏词曲1、端正好:关于端正好,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投影展示: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教师:如何来理解后人的评价呢?提醒一下,这里的评价涉及两个方面用词、构思。请大家先齐读,思考一下。教师提问: 端正好中哪

7、一个词语用得好呢?学生回答,讨论。【问题1】黄花地和黄叶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作者在这要用“黄花地”? 教师明确:u 黄叶给人以凋零、衰飒、死亡之感,不符合崔张二人愁苦中又有希望、欣悦的的情感。u 黄花除了让人感觉凄零、冷落之外,还有一种女性的柔美之感。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u 黄花即菊花,它凌霜傲雪,常常象征着一个人品性的高洁,如“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则正是这样一个鄙视功名利禄,执着追求爱情的高洁的女子。【问题二】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在表演西厢记时对它作了大胆的改编,其中把【端正好】改成了“碧

8、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那么,“翔”和“飞”有什么区别?哪个用得更好一些呢? 教师明确:u “翔”给人一种振翅高飞的气势,一种强有力的搏击感,不符合曲子的整体氛围,而“飞”是中性的描写,放在“西风紧”的背景之下,会给人一种无力的、孤单的感觉。【问题三】“董西厢”中曾写过“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现在我们不妨把它和张君秋的改编作一个组合,组成“晓来谁染得霜林红?总是离人血”,“红”和“醉”,“泪”和“血”又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得更好一些? 教师明确:u “红”和“醉”都写出了霜林的红,但“醉”把无感情的霜林拟人化了,说“经霜的叶子像喝醉了酒

9、一样红”,在写景上更多了一层动态感,而这霜林的“醉”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融合在一起,便让人想到主人公的内心是否也像醉酒一样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呢。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浓得像红色霜叶一样的愁绪哪里是酒能够浇得了、化得开的呢?这离别的泪是滴滴的血泪,所谓“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血”是比“泪”能更直接地表明离别的极度痛苦的。但“血”却太触目惊心了,它是一种死别的灼烧的痛苦,而崔张二人只是生离,他们是有着团圆的希望的,所以用了“泪”这样较含蓄的字眼,当然“泪”也和温柔含蓄的儿女情怀,和莺莺优雅的相国小姐身份是契合的。拓展延伸:积累有关“雁”“西风”意象的诗句。2、一煞 :学生齐声朗读一煞,思考这

10、支曲子写了什么内容?教师明确:青山、烟霭、夕阳、古道这几个意象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几个表现惆怅之情的意象连用更集中而准确地刻画出了崔莺莺面对张生离去的悲凄愁苦的心理。3、归纳鉴赏曲词的方法教师:刚才我们细致地赏析了端正好一煞两支曲子,我们可以对元曲的鉴赏做一个小结,那就是,同诗词的鉴赏一样,元曲的鉴赏同样应该从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修辞手法入手,最终把握作品的情与境。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赏析 收尾。赏析 收尾的参考: 车儿“装不下许多愁”这句话是借鉴了前人的用法,化虚为实。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离愁原是抽象的,这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实体

11、化,表现了痛苦的深重。(三)活学活用:请把【一煞】改写成现代诗。示例: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是在挽留谁呢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云气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小道伴着落日沉静秋风抚过农田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将离去的车儿定格(四)拓展延伸:【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古诗词中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古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12、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九、作业 :完成“学案”上的题目。附学生把【一煞】改写成现代诗的部分作品:n 连绵的青山把我们为你送行德行路挡住了似乎也和我一样对你依依不舍稀疏的林子却感受不到我内心的眷恋淡淡的烟波薄薄的暮霭遮蔽了我们惜别的面容在这离别的傍晚里在这送别的古道上我们都沉默着只有田野里传来秋风吹着禾黍的声音还有那马儿揪心的嘶叫n 隔着苍翠的青山目送稀疏的树林淡淡的烟波沉沉的暮霭遮挡了远方的视线在这荒凉的夕阳古道上寂静无人语凄凉的秋风吹动着禾黍夹杂一声声马蹄声唯不见远去的爱人n 青郁的山林是

13、那么的可爱却蕴含着离愁别绪疏林不作美烟波暮霭又如影随形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夕阳缀着亘古的山道幽无人语只是马嘶鸣,风萧瑟流连驻足不愿离归夫君远行何时能回n 青山,阻断我送行的目光树林,不让我为你送行烟云雾气,淹没了道路也淹没了我的心灵夕阳西下一经秋风吹过这已无人的古道你的嘱托早已不在耳畔马儿也在为你的离去悲鸣来时追寻着你的脚步去时慰藉自己的心灵我将在此等待你的归程教学后记:“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离别是古老的门槛”,长亭送别就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它缠绵悱恻,撩人心弦,又哀愁凄美,催人泪下。能给人如此大的冲击,我觉得其间“情景交融”这种手法的巧用功不可没。因此,我这堂课

14、的定位就是解读文本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但由于我们学生生源素质较差,最好的学生都是南海区六千名以后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我也把积累诗词作为我这堂课的另一重点 。学生在必修三中学习了一定量的唐诗宋词,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唐诗宋词的基础之上学习元曲,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用鉴赏唐诗宋词的方法和技巧来鉴赏本文,这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有利的。但元曲的语言与唐诗宋词相比更加灵活多变和口语化,这给学生的鉴赏活动带来一定的障碍。如在鉴赏【端正好】就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再加上引导启发不到位,导致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体验是可以有多方面构成的,改写也是其中之一。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本身

15、已经用华丽秀美的语句表达了,学生理解了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与文章的意境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这点我自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然而纵观整堂课,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为了作足一个情感的向导,把舞台让给学生还是少点了。有人曾打了个有趣的比喻,说:“教学生就像吃山核挑,到底是剥好了给他们吃呢;还是买手剥的;抑或是干脆给他们一把锤子,让他们自己敲、自己剥?”我想我是给他们买了一包“手剥山核桃”。期待哪一天我的学生能拿着我交给他们的独门小锤子,敲剥得轻松,咀嚼着有味,进课堂和出课堂之间多些微妙的变化。学科专家郑土盛校长点评意见:张老师的这节课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她的课堂目标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鉴赏诗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