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507818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前半生有感范文 我的前半生有感一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名著,先后印行近二百万册。在中国,它曾经引起上至毛泽东、周恩来,下到普通读者的极大关注。在外国,它同样拥有众多读者(有十几种文字的译本流传),有些西方人甚至称誉它是20世纪中国秀和最有趣的传记文学。可以这样说,让溥仪获得妇孺皆知般的国际知名度的,不是他曾经三度做皇帝的特殊经历和地位,而是这部我的前半生。但是,中外读者并不知道,他们所读到的我的前半生本子,并非“全本”,而是吸收了各方人士意见的“改定本”,或称“流行本”(初版于1964年3月)。现在,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全本”,则是听取各方人士意见之前的“原本”,又称“二稿大字本”。

2、换言之,现在读者所看到的“全本”,是该书的原貌。当然,所谓“原貌”,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在“全本”之前,还有所谓“稿本”、“灰皮本”、“一稿本”。但无论怎么说,“全本”是作者最初确定的版本。就此而言,说它是“原貌”,并不为过。那么,“全本”的推出,是否表示原先流行的本子就可以作废了呢?并非如此。因为,流行本不仅包含了各方人士的修改意见,也含有溥仪本人的意愿。而所谓各方人士的意见,完全是从技术层面提出的,并不涉及所谓政治上的“忌讳”。例如老舍,就着重从文字表达的角度对书稿的写法提了若干修改意见。当然,这些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有的史学家从历史学科的实证特点出发,觉得书稿不宜于文学性太强,而既

3、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的郭沫若,则肯定了此书的“文采”。其实,这类问题见仁见智,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总的来看,流行本与全本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所叙述的史实和线索也是一致的,两个本子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并行不废。不过,依笔者的情趣,还是更喜欢“全本”。所谓“全”,一指内容全,恢复了原来删除的内容,比流行本多出十多万字;二指内容更丰富和丰满,有许多流行本没有的细节。这些细节,除本身吸引人外,在写法上也极富可读性,起到了烘托对象、感染读者的作用,以至笔者在阅读中时常忍不住拍案称奇。没有读过此书的人,大概想不到书中的文笔居然那么流畅和富于动感。作者非常善于调动形象、运用隐喻,在字里行间播撒出感性的美,给人极大

4、的阅读享受。例如讲到溥仪的乳母,书中说,二两月钱,就“把一个人变成了一头奶牛”。谈到选后妃,说照片上的姑娘,“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丑俊来”。提到北京小朝廷的近臣,则以“那群蝇子”称之。书的后半部分写溥仪等人被押送回国后,为假装进步,便在读报时故意把嗓门放大,“好像一大群蝈蝈似的嚷成一团”。特别是如下一句:“关东军好像一个强力高压电源,我好像一个精确灵敏的电动机,吉冈安直就是传导性能良好的电线。”直脱脱地把溥仪这个傀儡“皇帝”和日本关东军以及关东军安插在他身边的所谓“帝室御用挂”的关系展示了出来。书中还善于调动张力,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对象假矛盾、真虚伪的特点。

5、如讲到日本大特务头山满,说此人以佛教徒的身份,在玫瑰花香气的氤氲中,捋着银须,面容“慈祥”地冥想出一个又一个的骇人阴谋和惨绝人寰的凶杀。书中多处说到溥仪本人如何吃斋拜佛,如何不杀生,连苍蝇蚊子蚂蚁都不打,却时常打人,因而是“一只带念珠的狼”,等等。这类描写,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不过,这样的写法,很容易遭受批评,说它有失严谨,不真实,等等。笔者以为,这样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真实,应当首先看作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其次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发自内心。就事实而言,书中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容或存在讹误。但是,它所涉及的基本事实,却是完全可信的。而具体细节上讹误,一来并非出自作者有意作伪,二

6、来并不伤害基本事实的成立,三来以传记作品而论,此类小毛病本难于避免,故而值得谅解。实则,任何一位通读全书的人都不可否认,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完全是真实的。所以,所谓此书错误百出云云,并不符合事实。以近年来俄罗斯披露的档案文件来印证,就足以看出此书所写溥仪在苏联的经历,是完全真实的。例如1945年溥仪等人被苏军俘获的情形,溥仪在苏期间所受到的相当优越的人道待遇,以及溥仪如何依旧在下属面前做“皇帝”、如何试图留在苏联、如何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等等,书中所写和档案所录,都是吻合的。甚至溥仪说他在苏联曾经学习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将此话与他当年写给苏联领导人的信相对照,发现信中提到的正是这

7、两本书。应该说,此书所运用的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不但无损于该书的真实性,而且使其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这种写法非但不缺乏深刻性,而且能够使人在形象中感受深刻。溥仪本人说过,对于历代最末一个皇帝的命运,从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商纣_于鹿台,戎弑幽王于骊山之下起,一直数到朱由检煤山上吊,他都格外熟悉。而他的命运,应该说只是从真心接受共产党的改造那一天起,才真正得到大解脱,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幸福。此前,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封建皇权观念的奴隶而已。经历了满清家国、北洋军国、国民党的党国和民国以及他自己做傀儡皇帝的伪国,几乎人类历的所有政权形式,只有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他才真正认识到,他原先拼命要夺回

8、的那个皇帝宝座,不过是一只垃圾箱。这样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对人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的。有时人们可能会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应当说,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

9、不可能跳出苦海的。也许,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

10、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这本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具有“解构”的功效。他解构了封建帝王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_。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

11、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我的前半生有感二这个周末抽空看完了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感触颇多,迅速在网上买了这本书。一直很喜欢亦舒,喜欢她的女权主义,喜欢她笔下那些个性鲜明的女子,她们或豪放或强势或固执或坚韧,但真的都令人疼惜,都非常可爱,即使有时会有一些自私,但都是生活所迫,都是逼不得已。你无法恨这些有血有肉的女子。亦舒笔下的女子都是比较真实,没有一直柔弱的女子,也没有一直逞强的女汉子。她

12、们只是本能的该强势时强势,该女人时女人,她们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寻求一种自我保护,就算某一天失去了某一个人,躲在角落哭一哭,第二天依然妆容整洁的搭最早一班地铁去上班。我的前半生主要讲述美丽善良的女子子君大学一毕业就嫁给丈夫绢生,为他生育两个儿女,一心做起家庭主妇。每天都过得悠然自得。直到有一天一向善良老实的丈夫提出了离婚,她突然感觉到了五雷封顶,才突然意识到除了丈夫她什么也没有,她已经33岁了,已经与社会脱节10年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无助。当她得知丈夫的新欢不是美貌如花的年轻的女子只是一个二流歌星,一个离过婚会过日子的不如她漂亮的女人时,她才彻底醒悟,她应该成长了。在好友唐晶的帮助下她开始工

13、作,遇到很多善良和虚伪的人。但最终都逃过了,遇到了一个她理想中的完美男人。亦舒的小说中人物一般很少,都是有个性有需要存在的。书中唐晶是个很干练的都市白领,她那么坚强,岁月已经在她身上形成了一种看穿世事的能力,她像子君的姐姐一样帮她寻找各种机会,分析各路来人情况。她强大的那么令人佩服,可是有一天她依然放下盔甲远嫁异国,成为一位妈妈,她最终还是回归到婚姻当中了。亦舒这样写的目的是不是她骨子里也认为女孩子最终要回到婚姻当中呢?另外一名女子是子君的妹妹子群,整天混在洋人堆里,想着嫁多金帅气的男人。最终和一个50多岁的外国老人结婚了,她最终过得幸福吗?子君在去妹妹家看到老男人大腹便便的肚子时突然有点可怜

14、妹妹。最后说子君,她就过得幸福吗?最后那个翟有道真的就是她的真命天子吗?那倒未必。其实我心里一直希望子君和绢生能够复合。我真的一点都不恨绢生,反而觉得他是很好的男子,结婚15年他一直呵护子君,让她在家里当阔太太不食五谷。就算离婚后他也把子君照顾得很好,帮她付房租也把女儿送去国外。甚至有一度他希望与子君复合。但是子君却拒绝了,这一点很现实,女人一旦绝起情来比男人更狠。重婚后的绢生似乎也过得不是很幸福,但至少女歌手帮他把家里账务打理得很好,这一点上他们是势均力敌的。亦舒的小说很现实就在于这一点,她的文字充分反映了现实,没有人会一直被人呵护,没有人一直完美无瑕,命运的轮回是一直在旋转的。你必须为你的

15、行为买单,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要你够努力,够独立,够善良,命运就会善待你。我的前半生有感三当然不是我的前半生,是人家末代皇帝的。套用王蒙老先生的一句话,半生,多事。这是一本书的书名,知道这本书是是好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看见这本书在市面上有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买到了这本号称是大陆唯一的正式授权版本。那叫一个贵的,看上去不怎么厚的卖了50块。我只能自我安慰着,话说这里面大部分的成本不是作者的书写,而是历史的积淀。买回来的时候就随便的翻了几页,现在有空都看了一下。放在桌上的书,黑色的封面,那是末代的皇帝和末代的妃子。一个消瘦的年轻人,戴着厚厚的眼镜,怎么都看不出来曾经也算是统领天下的帝王,在

16、历代的帝王里,我似乎想不出来哪个是戴着眼镜的,虽然看上去很有学识,但怎么的都缺少了君临天下的气魄。戴眼镜的人,在我看来,心底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丝的柔弱,而柔弱,恰恰是领导人最不需要的美德。书自然就是显摆着末代皇帝的家世经历,光荣与屈辱。不想谈这本书的内容,最讨厌写的就是读后感。就谈谈溥仪。小时候看书的时候就能倒背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对清朝我也有史无前例的好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太喜欢汉唐盛世,谦和大宋和金戈铁马的铁木真忽必烈。就对这个朝代,感觉不错。虽然它曾经闭关锁国,丧权辱国带给古老中国沉重的伤与痛。但这毕竟是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相对较短的时间差距或许增加了我对它的判断力,相对空间的某些能遗留至今的痕迹能够加深我对它的感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北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