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07072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桂美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当今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提高学生兴趣,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可谓古代文学教学有益地尝试和探索。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传统核心课程,一直颇受学生喜爱和重视。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古代文学教学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与现实的疏离,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的不重视等等带来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反思,积极进行教学

2、方法的改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笔者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深切感受到教学日渐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而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定尝试和探索。现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就正于方家。当今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学生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任课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采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笔者还采取了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一.“课前十分钟”活动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大量理论课时被不断削减和压缩。较之以往

3、,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明显感到课时不足。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课时的压缩让不少教师作出无奈选择,即教学只注重文学史线性理论知识的梳理,而放弃对大量作品的解读。这样的授课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品感悟能力的缺乏,并使文学史的理论学习变得空洞和浮泛。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不少授课教师采取自主补课、课外背诵等方式试图对压缩的课时进行一定补足。但若补课课时太多,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精力,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可以说费力不讨好。笔者在这几年教学中尝试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所谓“课前十分钟”就是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进入教室,一起阅读

4、作品选在课上无法精读的作品、或者检查学生背诗背文情况、或者交流读书心得等等。提前十分钟进教室,由于时间不长,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持续进行。由于课时压缩,作品选上的大量作品是无法讲授的,学生兴趣的降低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十分钟的阅读,相当于巧妙地拓长了课堂时间,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熟悉和了解文学作品。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背诵大量作品,这是基本素养之一。课上检查会占去授课时间,让本不充足的课时更感有限。利用课前十分钟,就可以比较灵活地去了解和把握学生背诵以及课下学习的情况。笔者也在课前十分钟,开展过学生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即每个学生在课前将自己近期读书

5、情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或者写作的诗词等学习内容在五分钟内作一个简短的汇报,其余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课前十分钟”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反响较好。对于教师来说更加充分利用了时间,减少了课堂教学的课时压力,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个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更多地去了解、拥抱作品,更是一个学习的促进。因为笔者学校文学史作品选为繁体字版本,学生在认识和熟悉繁体字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二.课外作品抄写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构成。文学史理论的梳理来源于学者对历代作品的解读和归纳,因而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就是作品的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成了古代文学的必备教材之一。但是

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可谓浩如烟海,作品选这样的教材也只是编者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喜好选取了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一些重要作家或代表性作品,虽然尽可能地注意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样性,但范围还是过窄,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如何跳出一般文学史知识的限制,形成自己对文学史的认识和把握,就需要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为补足作品选篇幅有限及编者主观性等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在课下对相关作品进行抄写补充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先秦两汉文学的学习为例,诗经是这一段文学史的重点,一般作品选会选择二十几篇左右作品,相对于305篇的整体数量来说是偏少的,因而笔者要求学生在作品选外另外增抄五十

7、篇。又如诸子说理散文的学习,作品选一般很少选编老子,选抄或全抄会让学生对老子思想及文学特点有个更清楚地把握。又如汉代文学的学习,汉赋虽然后世评价不一,但它却是汉一代文学之代表,不容忽视。作品选在选取汉赋作品时,其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由于篇幅较长,一般只选其中一篇。这就造成了上下文义的脱节,也很难让学生去把握司马相如赋作的变化以及汉一代之文学散体大赋的特点,补充抄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又如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抄写百首唐诗百首宋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将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有着自己对诗词格律、语言、意境、风格等的理解,等等。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因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让不少学

8、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思想。而在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完全适应现代文化情境和当今学生需要。为提高学生兴趣,笔者采取了多样化展现教学内容的方法去丰富教学形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即是让学生各尽其能用演唱、话剧、小品、朗诵、舞蹈、乐器演奏等等方式去演绎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浩瀚的资料,为学生的这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几年教学中,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朗诵离骚、演唱诗经、有的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小品、有的将左传史记里的历史事件改编成戏剧、有的将诸子和屈原同台改编成话剧,有的将古代爱情诗进行汇编

9、形成一个爱情故事等等,形式相当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不仅仅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及魅力,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延续问题,不再形成与古代文学的时代疏离。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不少学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才华,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但是在演绎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因现代嘻哈文化盛行,网络发达造成网络语言的被推崇和滥用,学生在作品演绎过程中,非常喜欢用各种流行的网络语言或用喜剧形式对作品进行改编,让古代文学作品打上了清晰的时代印记。这是好,还是不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笔者是强烈建议的,即无

10、论何种演绎,文言语言的运用是基本要求。四.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笔者所在学校长江大学地处荆州,是古代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地域,是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荆州留存和修建了不少与屈原和三国故事有关的古迹和建筑。这就为我们学习屈原、三国演义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实景资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屈原是先秦文学段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楚辞浪漫的风格直接根植于奇异瑰丽的楚文化。带学生参观荆州博物馆,可以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更为我们把握楚辞特点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比如,屈原在楚辞作品中写到了许多楚地乐器和音乐,荆州博物馆出土的乐器实物和楚乐楚舞表演,让学生对这些记

11、载有了直观感受。又如,出土的墓葬文物、漆器图案鲜明体现出楚国巫文化的特征,这可以加深我们对屈原楚辞作品中神话传说、巫鬼信仰、以及浪漫风格等特点的把握。荆州的三国文化更是发达,民间留存大量三国传说,并兴建了不少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建筑。带学生游城墙、关公祠、关公庙,登公安门、一担土,可以清晰感受到三国文化的浓郁氛围,并促进学生学习三国演义和了解三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将疏离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一些看来了无生趣的古代文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和亲切。将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是相当喜欢的。利用一个或两个半天带学生近距离参观旅游,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化、当地文化,更让学生将枯

12、燥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现实文化结合起来。五.读书报告活动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这就给老师的授课提出了较高要求。课堂的问题式教学之外,笔者在每学期教学中必定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交流活动。开学第一次课,就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期平时考察作业布置下去。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本学期古代文学教学时段内选择一部书或一位作家进行精读,记载下自己的读书收获,更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思考或问题,在临近学期末时选择时间开展读书交流。读书报告活动不仅可以去了解学生课外读书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籍

13、此养成阅读原著、积极思考,形成自我观点的习惯和能力。从活动开展来看,大多数学生态度都是非常认真的。当某个学生的报告非常精彩时,同学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会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形成一种热烈读书及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学生阅读的兴趣面很广,有时阅读的作品可能老师都没有细读过。这在另一方面,也给老师提出了挑战。尤其如何评价作品,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以及回答学生问题也促使老师不断学习。六.考试改革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古代文学课程基本上都在学期末以闭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单一的考核机制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知识情况作出全面地评价,尤其是有特长的学生,而且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14、趣,遂逐渐成为古代文学课程的弊端之一。因此如何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是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完善考核机制可以从科学设计试卷以及考核多元化两方面入手。从现有情况来看,闭卷考试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个较为客观公平的考核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对考试内容、考试题型等进行科学地设计。传统的古代文学考试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或者临时抱佛脚,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体现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因此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分析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笔者在

15、试卷中除常识填空、名句填写、一般简答、论述题外,还增加了材料分析题、作品解析题、观点辨析题等考试内容。材料分析题即是将一些古人评论罗列若干条,让学生指出评论对象,并结合自已观点进行述评。作品解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诗词曲等作品进行自我解读,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这是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素养之一。观点辨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学界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考试题型较为灵活,既有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更有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前后知识的贯通。考核多元化即打破单一的闭卷考,增加丰富的考核模式。笔者将发表学术论文、创作古典诗词、出版相关著作等都作为了通过文学史考试的形式之一。在开学初,笔者就与

16、学生约定,若能在本课程学期结业前,在公开省级刊物发表古代文学学术论文,或创作五十首古典诗词作品,或完成了十五万字的相关著作(不论出版),都可以提交由古代文学专业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评估。若考核小组三分之二老师认为这些作品已经达到了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并能体现出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素养和水平,与闭卷考试效果一致,则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闭卷考试,并至少以八十五分的分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考试模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发掘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体现了古代文学知识的有用性及现实性。当然考试形式的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所能做到的,它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尤其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遗憾的是,取代闭卷考试的其它考核形式颇具难度,笔者所在院系至今还没有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去完成古代文学的学习。但是考试的改革和多元化是今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期待优秀学生的努力和尝试。上述课前五分钟、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