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5045143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章检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验第卷 (选择题 共48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O3O2O、ClO3ClOO2、ClOOClO2,总反应为:2O33O2,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中间产物 D催化剂2“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

2、外观象冰。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B“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C“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3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 )A提高燃烧的效率B降低汽油成本 C避免铅污染大气D铅资源短缺4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H2(57.3)kJ/mol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 2CO(g

3、)O2(g)反应的H2283.0kJ/mol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5已知:H2(g)0.5O2(g)H2O(g) H1a kJ/mol2H2(g)O2(g)2H2O(g) H2b kJ/molH2(g)0.5O2(g)H2O(l) H3c kJ/mol2 H2(g)O2(g)2H2O(l) H4d kJ/mol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ac0 Bbd0 C2ab0 D2cd06下列反应是吸热反应且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 B镁和稀硫酸反应C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混合 D碳和水蒸气高温下反应

4、7已知:H2(g)+F2(g)2HF(g) H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氢气与1L氟气吸收270kJ热量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热量小于270kJ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热量8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代表燃烧热的是 ( )ACH4(g)O2(g)2H2O(l)CO(g) H1BS(s)O2(g)SO3(s) H2CC6H12O6(s)6O2(g)6CO2(g)6H2O(l) H3D2CO(g)O2(g)2CO2

5、(g) H4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2H2O(g)2H2 (g)O2(g) H517.6 kJ/mol根据上述信息回答9、10两题。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能是二级能源B水力是二级能源 C

6、天然气是一级能源D焦炉气是一级能源10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CH4(g)2O2 (g)2H2O(l)CO2(g) H890.3 kJ/mol1 g 氢气和1 g 甲烷分别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之比是 ( )A13.4 B11.7 C2.31 D4.61 11制造太阳能电池需要高纯度的硅,工业上制高纯硅常用以下反应实现Si( s )3HCl( g ) SiHCl3( g )H2( g ) H381 kJ/molSiHCl3H2Si3HCl对上述两个反应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反应是放热反应C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D两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P4P4O1012白磷与氧可发

7、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O d kJmol1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 )A(6a5d4c12b) kJmol1B(4c12b6a5d) kJmol1C(4c12b4a5d)kJmol1 D(4a5d4c12b) kJmol113从烃分子中去掉2个氢原子形成双键是吸热反应,大约需117 kJ/mol125 kJ/mol的热量,但1,3环己二烯()失去2个氢原子变成苯却是放热反应,反应热为23.4 kJ/mol,以上事实表明 ( )

8、A1,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B1,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C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是吸热反应 D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14硫在25 、101kPa下燃烧的热化学方程为:S ( s )O2 ( g )SO2 ( g ) H297.23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燃烧1mol S放出的热量为297.23 kJBS( g )O2( g )SO2( g )放出的热量大于297.23 kJCS( g )O2( g )SO2 ( g )放出的热量小于297.23 kJD形成1 mol SO2 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 1 molS ( s )和 1mol O2 ( g )的化学键所吸

9、收的总能量第二卷 (非选择题 共72分)三、(本题包括1小题,共12 分)15用简易量热装置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泡沫塑料,大烧杯上泡沫塑料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 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然后用水将温度计冲洗干净。() 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 ,测量并记录NaOH溶液的温度。()将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

10、入小烧杯内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不断搅拌,观察温度计的温度变化,准确读出并记录反应体系的最高温度。()重复实验步骤()()二到三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或纸条)其作用是什么?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改为金属铜丝棒?理由是什么?该实验常用0.50 molL1 HCl和0.55 molL1的NaOH溶液各50 mL。NaOH的浓度大于HCl的浓度作用是什么?某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温度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度差(t2t1)/HCl(aq)NaOH(aq)平均值1282928.5312.52272827

11、.5313.53272727314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4.18J/()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认为都是1)试经过数据分析处理写出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测定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反应的反应热,请预测其反应热是否相同。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6 分)16(8分)下面的表和图分别是近几年中国能源消费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有关数据,其中能源的消耗都折算成标准煤。表:1990年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年份能源总量占能源总量及构成(%)(万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19909870376.216.62.15.1199210917075.717.51

12、.94.9199412273775.017.41.95.7199613894874.718.01.85.5199813221469.621.52.26.7200012800067.023.62.56.9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1086420t标准煤万元年 份图:1985年200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上面的图和表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仍然以_为主;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逐年_,这说明我国对能源的利用率逐年_;请写出提高煤炭利用率的一种措施_。17(8分)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CH4(g)+4NO2(g) 4NO(g)CO2(g)+2H2O(g)H574 kJmol1CH4(g)+4NO(g) 2N2(g)CO2(g)+2H2O(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