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5040106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第二篇第三章焊接部分核岛辅助管道安装(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台山核岛辅助管道安装工程培训教材核岛辅助管道安装技术要求第 三 章焊 接 部 分 3.1 管道支架的焊接(3/1)3.2 焊接工艺数据单(3/8) 3.3 管道的组对参数(3/8)3.4 管道部件的焊接(3/17)3.5现场常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3/25)3.1 管道支架的焊接 3.1.1 焊接的各种型式 - 焊缝型式接受的基本标准 如果在支架图中无另外规定,则支架的焊接应遵守以下通用规定,而且采用连续焊,图中所有焊缝尺寸是指最小的尺寸。角焊缝 (20046)图3-2图3-3图3-4图3-5(程序QC-WPX-EM0-0007焊接坡口和焊缝的外观与尺寸检查)全穿透焊图3- 63.1.2常用组装

2、形式及组对参(支架目录 20046)焊接前需准备坡口(EPR) 图3-7 图3-8 图3-9 图3-10 单面坡口 双面坡口 双面端部坡口 单面坡口 角焊缝焊接前不需要准备坡口(EPR) 图3-11 图3-12 图3-13 图3-14 支架梁组装焊接需按图纸给出的焊接要求进行组装级焊接。焊接在底板上的型钢梁两侧都应采用角焊缝 ;只能单侧接近,不能双面焊时,应采用全透焊。 图3-15 图3-16安装阻尼器时,采用角缝。(未确定待澄清) 用于加强钢板刚度的梁为加强梁,允许角焊。 (未确定待澄清)图3-19 图3-203.1.3对接焊缝设备支承件中两个部件的对接焊缝图3-23 两个部件间的错边:s0

3、.25e(e e)或者s5mm,两值去较小值。图3-24预定要对正的两个部件之间的偏置角5图3-25焊缝余高: s0.5e或者s5mm,两值去较小值。图3-263.1.4支架组对参 3-22关于坡口参见两份附件25/149下表根据TS-N-NIEN-TM-TWDP-0001 不锈钢管道安装焊接数据包 管材类别组对形式焊接方法焊接位置等效范围组对参数(单位:mm)1.4307 8.1组1.45398.2对接(BW)TIGPF、PC25mm2e10.16T型对接TIG2e10.16角接(FW)TIG2e6.10核岛辅助管道安装工程培训教材核岛辅助管道安装技术要求3.4 管道部件的焊接3.4.1 阀

4、门的焊接 A. 除隔膜阀外,其它阀门在焊接时有不同的开启(关闭)程度的要求,焊工在整个焊接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开启或关闭的程度。B. 要保证焊接电流不能通过阀门,为此决不允许地线夹在阀门上。如下图所示:C. 对Argus阀门在焊接时阀体温度不应超过120,并且由专门人员在此类阀体上粘贴温度显示标签予以监视,这些阀体要采取分段焊接,否则会烧坏密封圈。3.4.2 射线检验塞的焊接 这些密封装置设计用于将射线源引入设备规范中规定的管道内“不可分割”管段中。这些密封装置位于距待进行射线检验的焊缝的100mm 处(且不低于两倍壁厚),同时,可允许连续拆卸4 次,设备规范中另有规定除外。开口通道直径至少为2

5、5mm。(RCC-M 2007 ZS221)A. 碳钢射线检验塞的焊接 B. 不锈钢射线检验塞的焊接3.4.3 焊接接头的要求(RCC-M C3661)3.4.3.1 一般要求 不允许存在下列情况 - 主焊缝十字交叉; - 对需要对接 焊的两个管子或弯头的纵向焊缝边缘的净距离小于下两个数中的小者: a2倍于管子或弯头的壁厚; b40mm。 应采取措施尽一切可能使主焊缝与承压或非承压零件的焊缝间距或与开孔间距大于下两个数中的小者:a2倍于焊件的最大壁厚; b40mm。 这些距离指零件的主焊缝的边缘与孔边缘或辅助焊缝边缘的距离。3.4.3.2 对接焊接接头的要求 焊缝的厚度不得小于最薄件的厚度,(

6、被焊的两焊件中心线必须对齐)。 对于环形焊接接头,若焊件厚度不同,焊接的中心线彼此可以不对齐,只要此偏移不超过外表面或内表面对齐的限度,在这种情况下应在两焊件之间采用逐渐过渡。这种过渡可通过机加工削薄厚件或在薄件上堆焊熔敷金属厚。如果厚度的差别是由于厚件金属的许用应力较低造成的,则只能采用后一种方法。 凡是在过渡区有焊缝之处,过渡的最大锥度不得超过1/3,除非设计计算验证结果应力保持在许用应力范围之内。3.4.3.3焊缝的尺寸验收标准(程序QC-WPX-EM0-0007焊接坡口和焊缝的外观与尺寸检查) e = 最薄部件的厚度,或管子名义厚度。当背面可接近时,正面和背面的尺寸和表面状况应满足有关

7、图纸上规定的要求。当图纸上无要求时,则焊缝应满足下列规定。 Q1、Q2级焊缝 对于对接焊缝,焊缝余高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值焊缝余高最大允许值(mm)正面背面封底焊缝1/10焊缝宽度+1mm,最大5mm(1)1/10焊缝宽度+1mm无封底焊缝e/20+0.5mm最大为1.5mm(2)注:(1)对于管道不平整的焊缝 ,允许最大余高不得超过下列值:e 5mm,为1.5mm; 5e10mm,为2mm; e10mm为2.5mm。(2)对于管道的对接焊缝 ,背面允许最大余高不得超过下列值: e 5mm,为1.5mm; 5e10mm,为2.5mm; e10mm,为3mm。 Q3级以及NC级焊缝焊缝余高为:1/

8、10焊缝宽度+2mm,最大5mm。3.4.4 焊接装配件的对正公差要求3.4.4.1 双面焊或从另一侧可以接近的单面焊接接头的对正公差要求(RCCM2007F4300) 制造公差应适用于两待焊部件中心线的对准(设计另有规定除外) 相同厚度零件之间内表面对正公差要求见下表3.4-1。表3.4-1管道内表面对正公差 厚 度允许最大错边量 e12 e/4 e12e/10+2e-装配件的厚度焊缝最大允许错边量为8mm 不同厚度零件之间的对正公差要求1)不同厚度的两部件的中心线可能会错边,因此,最大内表面的未对准值应小于表3.4-1给出值,此时e为薄零件的厚度。 2)对于纵焊缝,最厚部件两表面间的部分应

9、包括最薄部件的边缘,见图3-30。图3-303.4.4.2 内表面不可接近的外表面施焊的焊接接头对正公差要求 Q1级和Q2级管道焊缝错边量(RCCM2007 F4300)-确认外部错边:e12 de/4, e12 d(e/10+2)*。注:e 管道壁厚(mm),d 错边量(mm),*焊缝最大允许错边量为8mm-确认内部错边: 如果管道内部是可接近的,可以直接测量内错边值。 如果内部不可接近,在每侧焊缝上8个点测量管道壁厚。在8个点上确定内错边,记录错边值。a. 内表面最大错边不可超过e/20+1,最大为3.00mm b. 管子对接环焊缝错边量为e/20+1mm,且不大于1.5mm(局部)。c.

10、 焊接管纵焊缝允许错边量:e20mm,最大偏差1mm;20e40mm,最大偏差 e/20mm;E40mm,最大偏差2mm。 注:e 管道壁厚(mm)-对焊缝进行内部射线检查,确保在错边处焊缝底部不存在未焊透或未熔合。-如果有要求,对焊缝进行正式射线检验。 Q3级和NC级管道焊缝错边(NESP-G-2008-20036)-外错边:d0.5e最大2mm*注:d 错边量(mm),e 管道壁厚(mm),* EN ISO 6520-1(507)-内错边*: a. DN50错边不超过下面标准:e5 d0.1e , e5 d0.2e 最大 2mmb. DN50错边不超过下面标准:d0.2e 最大2mm注:d

11、 错边量(mm), e 管道壁厚(mm), *NESP-G 2008 en 20036-对焊缝进行射线检查,确保不存在未焊透3.4.4.3 管道和管件的错边量 若无法接近对接焊扩孔管设备内表面,设备内径的错边方法应符合3.4.4.2 节给出的允许公差。这些情况下,接头周围任何点的最大错边量不可超过1.5mm。 为了对焊接钢管和配件(其厚度和直径比使得管道无法扩孔并且可能变形)进行对接焊,必要时,制造商应标定接头端部以使其符合上述a)中规定的公差要求。 对于焊接管的纵焊缝,管道内表面错边量d不能超过下列值:e20mm d1mm20mme40 de/20e40mm d2mm 对于轧制成用厚钢板滚压

12、加纵向焊制成的大尺寸管件,必须满足3.4.3.1和3.4.3.2给的公差。3.4.4.4 超差处理办法 对于Q1、Q2级管道: -当内表面错边量或外表面错边量超过3.4.4.1和3.4.4.2节列出的值时,必须按RCCM第卷 B.C.D3353的要求,在4倍于错边量的长度上修成过渡面(对于环焊缝是3倍)图3-31-可以通过把厚的零件减薄成斜面,或者对薄的零件进行堆焊,修成上面b)所规定的过渡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检验规程必须包括堆焊区或减薄区。只有在这种操作使零件的应力仍符合于RCCM第卷相应等级设备准则时,才允许把厚的零件减薄成斜面,否则,就只能对薄的零件堆焊。图3-32 对于Q3、NC级管道: -对于管道、三通、大小头和其他部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