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503967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为达到此目的,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关键词:科学实施 群体教育 个体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如何做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实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科学实施群体教育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视做一群体,基于本班级中学生的共同特点而集中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教育活动即叫做群体教育。进行群体教育的重要前提是认定教学活动中的群体性特征。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

3、众多的学生在同一时空背景下,接受着大致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着大体相同的学习方法,具有基本一致的学习目的。认定教学活动中的群体性特征的重要目的,是在于发挥、优化群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若干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学习,其间必然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就是所谓的“群体效应”。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设法形成、强化正确的教学群体效应,努力消除负面的、消极的群体效应。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群体效应来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与行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目标落实于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条件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做到:1.鼓励参与,教学相

4、长高中生“我要学”的意识比较强烈,教师应据此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这种参与应包括教学的全过程,即从理论讲授、问题讨论、实践训练到作业讲评反馈等。现举一教学案例分析:笔者在讲到必修经济全球化一课时,让学生提前准备: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和所学知识,列举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哪些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的世界各国人如何看待全球化?在处理这一课时,笔者放权给学生,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查网络、搜材料、演讲展示、彼此评价、相互辩论等。在学习这一课时,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实现群体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学生学习的思路可在交流中得以

5、拓展,他的语言表达、思维成果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观照自我。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知识点持久的兴趣和记忆。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一个信息获取和保持的心理实验。结果显示,就信息保持方面来说,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lO%,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在我们的群体教学中,学生既听又看,再加上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将知识内容表达出来,将会获得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不赞成学生学习各行其是,而鼓励他们将其所学、所思、所获公诸于众,以利形成互助共进、勤思多练的学习气氛。教师也可针对学生思路不畅、视野不广

6、、立足点不高等情况,通过适当的方式培养、启发学员。如果引导得当,就会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学习的竞争局面。教师在这种“群体效应”的带动影响之下,也更能挖掘自己的学术潜力和教学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2科学安排、方法适当在历史课堂设计方面,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多功能的设计,这种多功能的设计,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中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教师把他的课上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用他的才学、人格征服学生,也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自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始终保持积

7、极主动渴求知识的动力。二、科学实施个体教育群体又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在经历、背景、个性心理、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特长爱好、现实需求、潜能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行为与取向和学习效果,具有鲜明的“自我”色彩。因此,在不影响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注意尊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意味着在学生个体性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内容,但教学目的的总取向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认定教学活动中的个体性特征非常有现实意义,其重要目的,是在于挖掘、发挥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同样条件下学习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

8、的个性特点,他们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同时,又要针对消极的个性因素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才能拥有一种自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地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中使学生个性获得发展的要求。要有效地培养、发挥学生的个体性,主要应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尽可能做到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即提出的要求既要高于受教育者原有的水平,同时这个要求又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然而,这个高度的指标如何确定?还拿摘果子来比喻:同样高处的果子,

9、高个子的学生伸手可获;矮个子望而生畏;就是中等个子,跳得高的轻易可得,而跳不高的也难于摘到。可见,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各自不同的教学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去摘不同高处的果子,才能使他们“伸手不得,跳而有获”。换言之,教师定出的标准必须既适合学生个体的水平层次,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质,不能笼而统之,搞一刀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各有所获。总之,培养科学教育理念,实施科学教育方法,妥善处理好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实现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融会贯通,业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参考文献: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赵海英,王印华.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