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0346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5课后训练:3.1.2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化学专题三第一单元第2课时1.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B. 棉花和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C. 乙烯和苯蒸气都能使溴水褪色,不能鉴别乙烯和苯蒸气D. 光照下,新戊烷与Br2反应,其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解析:植物油是油脂,不是烃;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不是纤维素;乙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苯萃取溴水中的溴而使溴水褪色,苯层中有色,两者原理不同,可以区分。答案:D2. 从石油分馏得到的固体石蜡,用氯气漂白后,燃烧时会产生含氯元素的气体,这是由于石蜡在漂白时与氯气发生过()A. 加成反应B取代反应C. 聚合反应D 催化裂化反应解析:石蜡与

2、石油的成分相同,主要为烷烃,因此与Cl2发生的反应主要为取代反应。答案:B3.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 CCl4可由CH4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B. 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C. 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D. 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解析:CCl4可由CH4和氯气光照取代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A正确;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烃,B正确;向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中分别加入饱和Na2CO3溶液现象分别为:互溶;有气泡产生;溶液分层,可以鉴别,C正确;苯虽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但可以燃烧,能发生氧化反应,D错误。答案:

3、D4. 2005年1月,欧洲航天局的惠更斯号探测器是首次成功登陆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科学家对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含有95%的氮气,剩余的气体为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下列关于碳氢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碳氢化合物的通式为CnH2n2B.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C. 乙炔是含碳量最高的碳氢化合物D. 碳氢化合物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碳氢化合物组成的认识。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显然A不正确;石油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B正确;稠环芳香烃许多物质如(C10H8)的含碳量都大于C2H2,C不

4、正确;碳氢化合物中碳原子与碳原子间为非极性键,D不正确。答案:B5. 已知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是一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前者大。下面是有关天然气的几种叙述:天然气与煤、柴油相比是较清洁的能源;等质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是前者大;燃烧天然气也是酸雨的成因之一。其中正确的是()A. B只有C. 和D 只有解析:天然气是气体燃料,杂质很少,而在空气中能完全燃烧,故与煤和石油产品相比是较清洁的能源。我国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西气东输”是国家的重点工程。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前者大,CH4的摩尔质量远比CO2小,因此等质量的CH4

5、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也必然是前者大。故叙述正确。燃烧天然气不是产生酸雨的原因,大量燃烧煤和石油产品才是产生酸雨的原因。因为煤中含有硫杂质,燃烧后生成SO2,SO2与H2O化合再被氧化,就成了以H2SO4为主要成分的酸雨。答案:C6.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CHCHCHCH)的高分子有可能成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Nobel)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A. 聚乙烯B聚1,3丁二烯C. 聚苯乙烯D 聚乙炔解析:聚乙炔的分子链结构为CH=CHCH=CH,为单双键交替结构,可能成为导电塑料;聚乙烯(CH2CH2)和聚苯乙烯()的碳链结构中都只含有

6、碳碳单键,而聚1,3丁二烯的结构为CH2CH=CHCH2CH2CH=CHCH2,并非单双键交替的结构。答案:D7. 高聚物的单体名称是()A. 2,4二甲基己烯B. 2,4二甲基1,3己二烯C. 2甲基1,3丁二烯和丙烯D. 2甲基1,3戊二烯和乙烯解析:链节中存在,这种高聚物在找单体时的规律是“见双键,四个碳,无双键,两个碳”,然后画线断开:,故单体为和CH2CH2。用系统命名法对进行命名为2甲基1,3戊二烯。答案:D8. 有以下4种有机物:CH3CHCHCN,其中可用于合成结构简式为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A. BC. D 解析:根据“单变双,双变单,碳超四价不相连”的原则,分别将每一

7、链节从两处断开,即,然后将价键按加聚反应的逆过程还原得三种单体分别为CH3CHCHCN、。答案:D9. 用石油和煤可以得到有机化工生产中需要的众多原料,例如由石油得到的乙烯和由煤得到的苯制聚苯乙烯,生产过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通过裂解可以从石油中获得更多的乙烯B. 把煤干馏不能直接得到苯C. 制聚苯乙烯的反应为加成反应D. 反应的原子利用率都达到了100%解析:石油裂解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有机化工原料,如乙烯等;煤干馏只能得到苯和苯的同系物等的混合物,还要进行分馏才能得到苯;根据反应特点可知为加成反应;反应的原子利用率都达到了100%,而反应中除生成目标产物外,还生成了其他产物,原子

8、利用率小于100%。答案:D10. 将下表所列仪器组装成一套实验室分馏石油的装置,并进行分馏得到汽油和煤油。(三)(一)(五)(二)(六)(四)(1)上表中A、B、C三种仪器的名称分别是_、_、_。(2)将以上仪器(一)(六)连接起来(用字母a、b、c表示)的顺序是:e接(),()接(),()接(),()接(),()接()。(3)A仪器中c口用于_,d口用于_。(4)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5)在B中注入原油后,加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_。(6)给B加热,收集到沸点在60150 之间的馏分是_,收集到沸点在150300 之间的馏分是_。解析:实验装置的安装应本着“由下往上,由左到右”的

9、原则进行;冷凝管的水流方向与蒸气流向相反,是低进高出;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答案:(1)冷凝管蒸馏烧瓶锥形瓶(2)ihaklbfgj(3)进水出水(4)蒸馏烧瓶支管口处(5)防止暴沸(6)汽油煤油11. 石油化工专家闵恩泽院士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他研制的多种石油炼制催化剂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的成本。(1)使用催化剂进行石油裂化及裂解获得的主要产品是_。(2)“绿色化学工艺”的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利用率为100%。工业上,通过绿色化学工艺用CO、CH3OH和一种不饱和脂肪链烃合成CH2C(CH

10、3)COOCH3,该不饱和脂肪链烃的分子式为_。(3)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按下列流程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探究不同的催化剂对石油裂解反应的催化性能。该探究实验的条件控制非常重要,检测装置中选择的检测试剂及必须注意的问题是_。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本实验尾气处理的方法是_。解析:(1)石油裂化(包括催化裂化)是为了获得更多、质量更高的轻质燃料,特别是汽油,石油裂解是为了获得短链不饱和气态烃作为化工原料。(2)根据原子守恒,不饱和脂肪链烃的分子式为C3H4。(3)探究不同催化剂对石油裂解反应的催化性能的关键是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从安全的角度看,本实验应防止泄漏出来的气体有机物引发爆炸事故。

11、答案:(1)轻质油和气态烯烃(或碳原子数较少的烃)(2)C3H4(3)试剂为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其浓度、体积在每次实验中均相等将剩余气态有机物点燃12. 已知A、B、F是家庭中常见的有机物,E的产量是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F是一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根据下面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操作的名称分别为:_、_。(2)下列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_。A. 汽油B煤油C. 柴油D 重油(3)在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原子利用率为100%的反应是_(填序号)。(4)写出结构简式:A_、F_。(5)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6)作为家庭中常见的物质F,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环境污染,这种环境污染称为_。解析:石油经过分馏可生产石油气、汽油、柴油等产品,而上述产品再经过高温裂解可制得乙烯、丙烯等化工产品,而E的产量是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故E为乙烯,则F为聚乙烯,B为乙醇。由框图知C为乙醇与酸A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酯,且A为家庭中常见的有机物,故A为乙酸,C为乙酸乙酯,其他答案可依次推出。答案:(1)分馏裂解(2)D(3)(4)CH3COOHCH2CH2(5)CH3COOCH2CH3OHCH3COOC2H5OH(6)白色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