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读后感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032581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三》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们三》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们三》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们三》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们三》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三》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三》读后感(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 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 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 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 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 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 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 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 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 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

2、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 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 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 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 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 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 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 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 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

3、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 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 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 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 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 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 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读后感】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 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

4、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 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 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 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后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 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 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 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达到最高潮之后,退 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 秋的悲凉,还有什么?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 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

5、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 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 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 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多么 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 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然她的不同,除了书本,除 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 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 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 的坦然更有重量。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

6、的 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的宽容, 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 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然的晚 年?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 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 从1935年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起,一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 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 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夫钱钟书、 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 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

7、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 们仨”依然饱经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在“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 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 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 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 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下放四清, 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遗憾憋闷, 溢于言表。杨绛先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 虽然才华横溢

8、,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 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子杨 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 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 书痴人痴福。”而这对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 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 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 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 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

9、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 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 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不是因 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 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 几千年以来,仅此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 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蒋介石)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 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 辞得免。钱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 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

10、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 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然不符合 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终究 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 出”,成了 “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 “阴阳头”,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 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 “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 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一个我,再也找

11、不到他们了。”此 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 此时杨绛已是九二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细碎的小 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熠熠生辉。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如果你爱家, 就读一读我们仨吧。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 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 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 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 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 是增加痛苦还

12、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 从此不见。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 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 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 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4“是先生的夫人,是女士的母亲,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 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 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 小说。但当

13、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 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 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的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 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 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 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 每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 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 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

14、接抒发 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 里的小事,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 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 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 我很珍惜亲情,很爱,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 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 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15、“我们仨讲的是一个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是钱钟书,妈 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60年间的缘起缘灭,因为离合,就成就了 一段段的故事。92岁的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而全书却 哀而不伤,让人读来心生温暖,总是类中带笑。这篇文章令人感动。 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杨绛虽为文学大家,但散文却不带丝 毫文人气,散文如行云流水般,随笔心动。”我们仨读后感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 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真的要忘 了钱老和他女儿圆圆离开我们已很久了。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

16、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 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 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 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 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 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 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 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 这就是杨绛和她的V我们仨。2003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 揭晓:V我们仨居首位。杨降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 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