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疗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01481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在小孩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在小孩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在小孩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在小孩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在小孩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在小孩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在小孩疗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在小孩治疗法(Inner Child Therhpy内在小孩治疗法内在小孩治疗法(Inner Child Therapy)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心理治疗方法,Swain (1995)甚至 将之称为内在小孩运动(inner child movement)。其主要治疗目标在於提升案主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 怜自恨、增进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根据文献,许多学者曾融合内在小孩治疗法於其治疗过程中,并得 到良好的效果。例如Benton(1990)以内在小孩治疗法协助酗酒者重建自我认同、练习自我照顾、并以更健 康的方式看待过去;Cameron(1991)协助曾经验父母自杀的成人度过哀伤;Grammer

2、 & Shannon (1992) 针对五位曾遭到性虐待少女(8-12岁,皆住在寄养中心)进行团体治疗,其中以内在小孩治疗法协助案主稳 定情绪、增进自我肯定及练习自我保护技巧。Picucci(1992)在以男女同性恋者为对象的一个经验性周末工 作坊中,以心理剧及团体动力技巧提供男女同性恋者一个受到支持的机会,学习自我抚慰的概念,治疗并 照顾个人受创的内在小孩。Schatz(1992)认为对於在上瘾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内在小孩治疗法是非常值得 推荐的工作方法。Gayol(1995)在墨西哥针对28位青少女受刑人,进行交流分析技巧中的自我抚育 (self-reparenting)训练,以增强他们的父

3、母自我状态。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是课程中的一部分,训练结果显 示青少女的行为有明显改变。Guyer(1995)曾在针对*犯罪者的催眠取向治疗中,使用内在小孩治疗技巧 对案主进行自我再教育。国内学者洪素珍(民86)在治疗童年遭到性虐待的个案时,采用沟通分析取向的 内在小孩治疗法,处理个案的受创经验。除了针对个案的受创经验外,笔者进行个别谘商或团体谘商以及 心理剧时,也发现使用内在小孩治疗法可以无须探讨当事人的成长历史,甚至不需要当事人说出任何具体 事件,就能进行治疗工作。依笔者的实务经验,以下几种情形的当事人使用内在小孩治疗法的效果特别好:没有具体的原因, 却觉得生活无聊、不愉快、缺乏活力;(2)

4、只是有一种模糊的难受的感觉,却找不到任何与此感受有关的记 忆;(3)隐约觉得和人有距离,无法亲密,难以体会被爱或感动;觉得心理疲倦、对现在的生活及未来感 到缺乏意义;(5)因为个人禁忌,不便或不愿说出事件的经过,但仍然因为感到痛苦而需要被帮助;(6)在团 体中因担心泄秘或被批评而拒绝陈述问题内容的成员;(7)目前生活的困难牵涉层面甚广,一时难以解决, 需要学习在困难中生活。不过,内在小孩治疗法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或方法,不同的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宣 称并使用内在小孩治疗法,以下仅作一初步的整理与介绍。代表人物或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容格(Carl Gustav

5、Jung),他於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 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中,以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指称儿童原型; 而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词汇的则是Missildine(Corrin,1994),他在1963年出版 了 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书(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彭海阳等译,雅歌出版), 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user10。柯林(Corrin, 1994)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整理出七位与内 在小孩概念有关的人物或理论:一、米西迪(W

6、. Hugh Missildine):1、於1963年出版了 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书,是第一位正式使用inner child 一词并以整本著 作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人。2、基於佛洛依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故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 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Missildine, 1963)。即其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3、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著社会化的过程,人们隐含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 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因此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境,重新创造我们在孩提时所曾有过 的感受(尤其是

7、与父母相处有关的好坏感受),以便能有回家的感觉。、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 TA):1、为1950、1960年代精神分析师Eric Berne所创,目前共分为古典学派(Classical TA)、贯注学派(TheCathexis School)及再决定学派(The Redecision School)三大派别(黄佩瑛,民85)。2、认为人有三种自我状态(Ego state):父母、成人、儿童,其中儿童自我约在六岁时便巳固定。3、三个TA学派对成功治疗的观点不尽相同,古典学派强调成人自我的发展;贯注学派重视新的父母 自我状态,再决定学派则强调儿童自我的再决定,

8、认为人的问题来自受伤的儿童自我状态,由於早年的生 活的限制与伤害使早年的儿童自我状态做出有害个人的决定,因此应学习让现在的儿童自我状态对现今的 困难生活再决定,以脱出旧有的脚本。4、TA并未说明儿童自我状态与内在小孩的关连,但其意义却与内在小孩的概念接近。三、容格(Carl Gustav Jung):1、於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 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容格提醒,吾人应留

9、意儿童原型的象徵特性及个人特定的 童年时期的铭印经验。2、除了强调其是活在内心的小孩(child within),容格更以圣童(divine child)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容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 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 无可比拟的力量Hull(1968)。对容格而言,圣童象徵著未来的希望、幼小的心灵、生命的潜力以及自我的新 生,但同时也很轻浮妄动,乐天顽皮,以及永远不以长大成熟为目标,换句话说,所谓回归内在的赤子之 心,可以是变得更自由、开创、有活力,

10、但也可能变得撒野、忽视他人与逃避责任,而让圣童往好或往坏 的方向,变化,其关键就在母亲原型,若能处理好圣童原型与母亲原型间的依赖与独立议题,才能发展圣 童的正向灵性经验。如果过度认同圣童原型又忽略了与母亲原型的关系,可能导致个人拒绝长大,逃避成 人世界的现实与责任,而落入所谓的小飞侠情结(蒋韬民86)。四、怀菲得(Charles Whitfield):1、从治疗化学药物依赖病人的经验中发展其内在小孩的概念。2、认为自我(self)有两个部份,内在小孩(Child Within,同时也交互用几个概念相似的字眼如Real Self, True Self, Authentic self, Deepe

11、st Self, Inner Child, Inner core,及 Divine Child)及共依存自我(co-dependent self,又称假我 False Self, Unauthentic Self, Public Self, Impaired or Defensive Self)。3、对内在小孩的描述为永续存活的、具能量的、及创造性的,自发的、肯定的等等;共依存自我为抑 制的、害怕的、退缩的、自私的、批评的、过度理想化的、羞耻的、过度顺从的。容易隐藏及拒绝感受, 有条件的爱与给予,不当攻击及被动。共依存自我来自於内在小孩的防卫性反应,由於持续内化父母的伤 害讯息(尤其是羞耻感)

12、,而以此种羞耻敢为基础形成的错误自我的形象,也因此与内在小孩分离。4、 另外还提到了看顾自我(Observing Self),负责看顾真我与假我,是内在小孩的核心经验,存於内 在小孩的高层自我之内,是治疲的关键元素。五、葛罗夫(David Grove ):1、将治疗内在小孩的焦点放於治疗师与个案的关系,及改变治疗师与个案的沟通。将内在小孩的概念 应用於有童年创伤经验的成人身上,解除症状的关键在於治疗师是否有能力透过仔细而有结构的询问,并 善用内在小孩作为个案内心伤痛的隐喻,以评估个案的内在小孩状况。2、为了避免个案重经验过去事件引起二度创伤,他会以一种无须宣泄或引发特定情绪事件的方式,帮 助个

13、案回到并且渡过曾有的创伤时刻;他努力以精确的语言加入并仔细跟随内在小孩,让内在小孩感受到 持续的安全与保护。3、视内在小孩(child within)为自我(self)的一部份,是儿童人格(persona)的一个片段(fragment),仓U伤经验存於其中,并冻著(frozen)於那一时刻,内在小孩以防卫(解离)的姿态面对创伤,以确保心灵(psyche) 短期的生存,但也因而导致长期的症状。4、内在小孩将创伤记忆储存於身体,形成身体与情绪的症状,这些症状象徵内在小孩试图与成人(即 个案)或治疗师表达被治疗的需要。5、Grove曾说:如果你受伤的像个小孩,那你就需要像个小孩般的被医治,因此为了接

14、触受伤 的小孩,治疗师必须回到过去工作,尽量用内在小孩的语言,治疗师应努力找寻内在小孩自己的隐喻语言, 尤其是造成阻碍(stucknes s)的隐喻,以便转化这些隐喻通过伤痛。6、受伤小孩的隐喻并非成人的隐喻,它是广阔的、是一种原型的,属於个案生命中某一特定时刻的, 是能影响身体与心智的,治疗师应透过此种隐喻为个案增强力量(empower)。六、布雷萧(John Bradshaw):1、1933年出生於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谘商师,其许多著作巳有中译本,如家庭会伤人(Bradshaw On: The Family)、你真得懂得爱吗? (Creating Love)及回归内在(Ho

15、mecoming: Re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等2、其内在小孩的概念受到多人的影响,如 Eric Berne、Milton Erikson 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Satir 及 Murray Bowen 等。(Bordan, 1994)3、内在小孩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著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4、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著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的。因此我们须要成为自己的父母 以照顾内在小孩。5、内在小孩是一过程、成长的过程、是一生的工作。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

16、孩的感受,而非是否 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需。6、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是感(sense of I Amness),家庭中的毒性教条(toxic shame)会剥夺我是感并造成受伤小孩。7、父母不是神,而是受伤的人,是孩子把父母美化为神,童年是可能不快乐的,我们需要为自己快乐负责,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一个能抚慰的父母。七、心理综合学派(Psychosynthesis):1、由阿沙鸠里(Robert Assagioli)所发展,他也曾是Freud, Jung及Maslow的同僚。其主要的努力 是在整合所谓的次人格(subpersonalities)。2、次人格指基於生存的需要而在生命中某一时刻留存的行为、感受或想法的整体(constellation)。次人格数量无限多,有些来自集体潜意识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