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01308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人口数量的变化1. 人口增长时间变化:应用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决定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决定于人口基数大小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在死亡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出生率高,相 应的人口增长率就快,反之则慢 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决定于出生率不平衡性: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后果是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措施有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原因是政治上得到独立,民族经济开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进步;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后果是人口压力大,资源不足,社会问题多等

2、;措施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高-低-高低-低-低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国家政策 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宗教信仰自然环境2. 人口增加的空间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国际: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是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

3、往美洲和大洋洲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是由于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计划经济下的政策要求,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下的政策驱使,人口自发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移;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

4、国家政策4. 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加强对外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了解,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 更好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迁入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 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社会经济影响:影响人口人种分布,影响人口你那令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产业中心的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二、 人口的合理容量1. 影响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域开

5、放程度(正相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2. 人口金字塔:年轻型: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 成年型:各年龄层次比例适中,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地区; 老年型: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负增长,发达国家3. 合理人口容量的实现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4.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但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

6、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5.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三、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影响因素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

7、东新区兰州、洛阳、西宁、宜昌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相了解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了解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典型模式特点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

8、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租(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四、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的不同等级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城

9、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五、 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动力农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

10、的表现2.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初期: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加速: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4.城市环境问题类型污染来源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固体废弃物污染

11、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5.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六、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运输方式特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费用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适于中途运输。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小成本高,适于易死亡、变质的物及鲜货等的短途运输。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适于大宗笨重货物的长途运输。航空运输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运费高,适宜运输数量少贵重或急需的货物。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运

12、输方式。适宜液体、气体和粉末状固体等物质的运输。*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2.交通运输网组成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航道 交通运输点:港口、车站、航空港形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两种以上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层次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3.南昆铁路的建设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喀斯特地貌广布)起限整理用。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分布,少数民族聚居经济因素:贫困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低起决定作用。技术因素:科技含量高起保障作用意义使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

13、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促进沿线少数民族的脱贫,巩固民族团结;3.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表现举例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株洲沿铁路分布,筑波沿南北向的中轴路呈带状分布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因铁路兴起的城市:石家庄、郑州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因京杭大运淤塞,加之海运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的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影响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密度小影响商业网点位置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大城市商业网点的形成和

14、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楼兰古城七、 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社 会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科技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小麦可在海拔4000米种植;双季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