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5004394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摘要博物馆旅游的概念是随着文化旅游在中国的兴起而被提出来的,博物馆的旅游活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学术界和实业界在博物馆旅游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对这些研究的总结。本文在占有大量国博物馆旅游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综述国博物馆旅游研究工作,对博物馆旅游的功能、博物馆旅游市场等若干问题进行一次梳理。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章前言,为全文作研究思路做铺垫;第二章研究述评,包括博物馆功能、博物馆旅游市场、博物馆旅游开发和发展、博物馆旅游者、博物馆旅游讲解

2、系统以与博物馆旅游经营管理六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容;第三章总体评价与研究展望,通过评析前人的研究,发掘出研究的空白点,进一步提出展望。关键词:博物馆旅游 研究进展 展望目录1 前言12 研究综述12.1 博物馆旅游的功能与价值12.2 供给角度的相关研究22.2.1关于博物馆旅游市场的研究22.2.2关于博物馆旅游开发和发展研究32.2.3关于博物馆旅游经营管理的研究42.3需求角度的相关研究52.3.1关于博物馆旅游者的研究52.3.2关于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63 总体性评价与研究展望73.1 总体性评价73.2 研究展望7参考文献10英文摘要13 / 1 前言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

3、(ICOM)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为社会与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与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一定义说明,博物展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为了传播文化。博物馆的属性是文化,它拥有一种不可替代的藏品文化资源;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博物馆和旅游这种在文化上的必然联系,决定了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互相促进,以推动博物馆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博物馆为本身性质、职能所限,不能直接溶入商业化,不能直接使用商业化手段,因此,博物馆应利用其丰富的文物资源,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共同推进博物馆旅游的发展。进入20

4、世纪90年代,博物馆旅游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与实业界的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和实业界在博物馆旅游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对这些研究的总结,使得研究泛滥而又缺乏创新。基于此,本文搜集了大量国博物馆旅游的相关文献,试图通过综述国博物馆旅游研究工作,对博物馆旅游的功能、博物馆旅游市场等若干问题进行一次梳理。2 研究述评国从旅游角度对博物馆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文化窗口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顺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学术界也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2.1 博物馆旅游的功能与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博

5、物馆“非营利”理念的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博物馆业与旅游业,是对立的、不相融的两个行业,把博物馆和旅游对立起来,把博物馆的功能和旅游的功能对立起来。党士学(1992)认为旅游业给博物馆带来的极其不均衡的观众人数,在博物馆的管理部门和博物馆业界造成了负的冲击效应。另外,他还指出,博物馆是为观众提供承受教育,不以营利目的,而旅游业则是一个经营营利行业,旅游业的盈利意识冲击了博物馆属性。也有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挑战,明确指出博物馆与旅游业之间逐渐形成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曾广庆,1999;东海,2000;于萍,2003)。更进一步,敏(2004)则认为博物馆与旅游在相互合作中,博物馆可以从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

6、益,也增加一些收入来补充博物馆发展需要的资金,旅游业在取得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敏(2004),戴昕等(2007)同样指出,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是社会的趋势,两者相互促进,为双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随着博物馆外延不断的扩大,博物馆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中承当着重要角色;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以与其职能的发挥,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博物馆旅游具有哪些功能与价值呢?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博物馆的功能局限于收藏文物资料、实现藏品社会价值;对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传统的功能,王国秀(20

7、05)认为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承当了重要角色,承当了文化旅游活动的职能。倪晓波(2006)则强调,博物馆旅游是一种更具文化涵、更能冶游人高尚情操的旅游类型,满足了旅游者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可见,学术界认为博物馆和旅游应相融合,相互推动,博物馆除了具有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大功能之外,逐渐附加和培育了旅游功能,也被称为娱乐功能、休闲功能等(谭颖,2007;国杰,2007)。从上个世纪末,博物馆属性的论战使我国兴起了新博物馆学和大旅游思潮。人们的对博物馆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博物馆与旅游,从对立走向融合。沿着这条路径,学术界进一步探讨博物馆的旅游功能,研究说明:博物馆旅游的功能与价

8、值不仅表达在典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传统功能,它还具有娱乐、休闲的新型文化旅游功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多数研究局限于这种路径依赖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惰性,使得研究缺乏创新;此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以传统的描述性研究为主,略显空洞与笼统。2.2 供给角度的相关研究2.2.1关于博物馆旅游市场的研究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深入人心,特别是博物馆观众需求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给博物馆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机构,是否应该进入市场呢?宋向光(2000),认为“博物馆进入市场”对博物馆事业的影响是深刻深远的,成为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但不应忽视负面效应。盘

9、福东等(2004)则试图寻找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企业的交点,认为两者之间共同点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进一步论证博物馆要进入旅游市场。吴宜生(2001)从侧面分析,强调博物馆进入市场只是一种手段,博物馆市场收入主要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孟庆金(2003)甚至认为博物馆应该像“企业”一样,主动进入“市场”,“生产产品”,获得“利润”。另有学者则从被动进入着手,认为博物馆主体承受着生产与市场的压力,因此必须进入市场(王晓曦,2006)。既然博物馆进入市场的可行的,那么博物馆应该如何开拓市场呢?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不多见。静江(2006)主根据不同的博物馆资源划分不

10、同类型的旅游市场,确定各自的市场定位。徐荣珍(2006)从观众的需求和旅游偏好的角度出发,认为博物馆应以最大化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原则,创建一批题材广泛,主题新颖的艺术、考古、文化、科技博物馆,以适应观众的多样性的需求。此外,对博物馆旅游细分市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除晶(2007)对学生市场详细研究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细分市场的研究文献。师大学博士生晶(2007)对学生青少年市场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要加强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加强博物馆与社区、青少年的关系,做好与社区活动的连接;搞好博物馆与青少年的关系,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2.2.2关于博物馆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研究博物馆是一项

11、具有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学术界从博物馆资源、博物馆旅游产品与博物馆纪念品等博物馆旅游开发和发展进行研究与探讨。丽(2003)、静江(2006)、谭颖(2007)等对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属性进行了诠释,但局限于定性的诠释,研究价值不大。较为创新的是,胡静锋(2007)运用SWOT分析,指出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是属于静态类型,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缺乏互动参与。而文实、傅萍(2007)认为在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中,以藏品保护为前提,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与民俗旅游等形式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等,这对胡静锋所说的博物馆旅游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进行了回应。就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

12、发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旅申(2001)、王涛(2008)认为博物馆旅游产品要多样化,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涵和欣赏品味,多层次、多侧面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这些研究,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令人欣喜的是,有些研究创新地引入的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尘(2005)则创造性提出博物馆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它从分析了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旅游市场和旅游地本身发生的四种周期现象,提出博物馆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而王冠玲(2007)、徐永红(2008)以体验经济为理论基础,对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博物馆旅游体验设计的相应模式,认为要从宏观环

13、境与微观情境进行设计体验型旅游产品。另外,邹宇(2007)创建性地构建了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概念性模型,从旅游产品供给的角度,分析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吸引力系统、支持系统以与中介系统。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对理论的运用未能融会贯通,略显笨拙。事实上,博物馆旅游商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旅游产品。而对博物馆旅游商品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喻少柏(2000)认为开发博物馆纪念品,以市场为原则,以游客为导向,在经营得法的“良性循环”之中,完全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静江(2006)、王宏彬(2007)认为博物馆旅游商品应是

14、拥有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好携带、好馈送等优点,并在特定地点、特定氛围、特定时间售买。邹宇(2006)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博物馆商店服务现状,并构建了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四大支持系统为支撑的博物馆旅游购物供给系统。我国博物馆旅游开发起步晚,发展快,急于求成,给博物馆旅游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少学者就这方面进行相关探讨,提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产品层次不全,产品趋于老化;博物馆展览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博物馆导游人员素质整体不高,服务容单一;配套设施不健全;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不力;门庭冷清,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丽,2003;孔旭红、宏实,2003;瑛,2004;倪晓波,2006;董石贵,2007),此外,他们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努力改变博物馆旅游的机构形象;完善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结构,增强博物馆旅游产品的调和性;重视当地客源市场的消费需求,均衡布设博物馆的种类;转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观念,将企业行销学的理念引入博物馆经营中;改进展示手法,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博物馆的综合效益;改变筹资形式,扩大资金来源。2.2.3关于博物馆旅游经营管理的研究博物馆旅游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博物馆旅游如何在市场中成长,实现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