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499618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试题第八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2.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哲学家是( )。A.培根B.洛克C.康德D.柏拉图3.思想品德培养是从学生的( )出发的。A.认识B.情感C.行动D.实际4.下列哪一位是过去几十年中儿童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A.维果茨基B.赞可夫C.皮亚杰D.柯尔伯格5.儿童身心发展中呈现出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再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

2、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8.能够反映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9.从本质上说,德育过程就是( )的统一过程。A.个体环境B.个体与社会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10.( )是维持和控制

3、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韵重要保证。A.班集体的正常秩序B.班主任的管理工作C.班级目标D.良好的班风11.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包括: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 )。A.检查课B.复习课C.实验课D.活动课12.下列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13.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在内容上,要以传授( )为主。A.间接知识B.直接知识C.课本知识D.基本经验14.社会公益活动属于课外活动的哪种组织形式A.群众性活动B.小组活动C.个人活动D.社会活动15.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

4、)。A.发展专业教育B.发展基础教育C.发展中等教育D.发展职业教育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课程计划2.社会本位论3.“分支型”学制4.调查法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3.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4.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三年级某班,有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和看球,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几次为了抢球和争夺场

5、地,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问题:请用德育原则分析这一案例。2.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

6、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根据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里指导原则之一,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并在大教学论里明确指出所谓“泛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2.A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将教育学从科学中划分出来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D解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从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和方式。这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4.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其对儿童智慧发展规律的创

7、造性研究而闻名于世,是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5.B 解析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6.D解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反映了对年青一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7.C 解析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活动课程是典型的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8.D解析启发

8、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重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认知事物,掌握规律,培养能力,是能够反映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原则。9.D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相统一的过程。10.A解析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11.A解析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

9、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12.B解析瓦?根舍因使范例教学的主张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范例教学论认为,没有一个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可以穷尽整个精神世界,没有人能够毫无缺漏地掌握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与能力,因此更不必说能使一个学生去点滴不漏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全部知识了。传统的追求系统性的教学把系统性的认识同教学材料的系统性混淆起来了。13.A解析学校工作在内容上,要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14.A解析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15.B解析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发展基础教育

10、,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二、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社会本位论:以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3.“分支型”学制:“双轨制”中的下部即初等和中等教育基础合一了,形成底部单轨、顶部双轨的学制类型。4.调查法: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三、简答题1.参考答案(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

11、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2.参考答案(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参考答案(1)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2)能够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3)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4)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4.参考答案(1)重

12、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初等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前入学年龄。(3)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4)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5)建立立体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四、论述题参考答案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1)发展学生智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知识的物化过程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总是要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现四化的需要。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现代化生产只有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驾驭。(

13、3)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智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识就愈牢固,运用知识就愈灵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由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决定的。(1)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知识与智力不是一个概念。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心理能力。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这种反映的主观条件。知识与智力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智力的转化物;作为智力活动原料的知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

14、知识向智力的转化。(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智力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3)在教学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不是任何教学都可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使之能自行去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五、案例题1.参考答案(1)该案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