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982524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中国的地形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3课题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他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认识我国几组主要走向的山脉。3、通过教师辅导,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并能够表述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4、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5、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2、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学用具教学环节说 明二次备课复习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新课导入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课 程 讲 授一、山脉纵横交织教师明确山脉的概念:沿一定方向延伸的山岭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教师概括注记

3、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1)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2) 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3)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

4、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让同学们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如:(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2)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如:(1)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上的祁连山。(2)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

5、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学生观看并试着在作业本上描绘出来(知识)五岳名山(略)让学生阅读五岳名山,了解其所在的省份和名山特点。(板书)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1、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山脉纵横交织,把我国分成若干地形区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政区的名称。第2课时复习上一节可的内容并进人新课(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板书)(一)、四大高原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4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

6、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求知欲。(板书)(二)、四大盆地(教师引导) 四大盆地的名称及特点。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教师补充总结) 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这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木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内蒙古的畜牧业、四川盆地的农业以及新疆、内蒙、云南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

7、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板书(三) 三大平原 1、三大平原分布和特点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三大平原的名称,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它们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平原、首都北京所在的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依山连海,是一条纵贯我国南北的冲积平原带。教师总结我国东部平原多是由河流所携带泥沙不断堆积而成的,请同学们看彩图。东北平原分布有肥沃的黑土。据测算,黑土的养分比华北平原的褐土要高35倍。在沼泽地若能采取排水措施,它可变为良好的耕地。牧场,我国在此已建成一批机械化的农场。昔日“光长野草不长粮”的“北大荒”已变成富饶的“北大仓”,小麦、大豆、甜菜的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位。(

8、提问)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又是哪条河流呢?学生回答:黄河,其次有淮河、海河。(教师总结)黄河的含沙量为世界之冠,请同学们读课本第五章、第三节的“读一读”,“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可以知道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还有海河的支流永定河、潮北河,它们共同冲积成华北平原。平原大部分地区的沉积物的厚度可达上千米。(教师指图)我国的第三大平原是?长江中下游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较前面两个平原都小。别看它虽小,它却是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繁荣地区。(教师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田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华北、东北平旱田为主,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广袤的平川沃土、众多的河

9、流湖泊,地上水稻、油菜,水中鱼、虾、蟹、藕,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平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3。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开垦荒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人民提供更为充足、丰富的农产品。第3课时复习导入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东西

10、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

1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山脉纵横交织,知道了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骨架,知道了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作业布置新课标 习题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 、 山脉纵横交织 二 、地形复杂多样 三 、 地势西高东低课后反思 八年级英语教案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课题课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教学环节说 明二次备课复习新课导入课 程 讲 授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