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明亮的对话》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97798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贲《明亮的对话》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徐贲《明亮的对话》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贲《明亮的对话》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贲《明亮的对话》阅读练习及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格拉底把演讲术归结为“马屁术”,这也许是愤激之言,因为说理和说服不一定是拍 马屁,而拍马屁也不一定总是有说服力的。亚里士多德本着务实的精神肯定了演讲术的公共 用途与伦理价值。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开头,他指出,城邦政治和文明的生活之所 以可能,是因为人类拥有公民美德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足以区分是非,区分公正与不公正。 这种信念是民主政体的根本基础;如果把人类当作没有头脑的一伙,公民政治就没有必要, 和平秩序也就没有前途。 这样看待说理技艺有其重要的公共生活意义,而且也关乎当公民和做人的道理。在雅典的公 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而不是武力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这时候,用语言说服别人就成为 公民责任。只有

2、用话语来维持和维护和平的社会人际关系,非暴力的社会秩序才能长久存在。 在雅典,公民争取其他公民的尊敬和赞同,离不开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 力这才成为许多人学习的公共需求。学习说话的修辞技巧不仅仅是要变得能说会道,而且还 要遵守话语的公共规则。学习说话是一种相对高等的教育,它使人们变得有能力在良好的社 会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 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 防。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就是质朴,文就是文饰,史就是虚浮不实。孔 子是说,文饰

3、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懂得说些漂亮的门面话,甚至引经据典装饰,因而 缺乏一份真诚的心意。孔子还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说话不能不借助修 辞,但是,过于借助修辞,却会令人生疑,怀疑说话者是否由于说话不能动人以诚,才特别 需要依靠技巧;是否因为说话的其他因素(动机、用意、目的)有所欠缺,才特别需要用修 辞来掩饰。久而久之,修辞便有了巧言令色、诡辩、强词夺理等负面含义,注重技巧,尤其 是过分注重技巧的修辞,便成为一种有道德瑕疵的语言行为。人们对修辞的戒备不是没有道理的。修辞造成情绪的激动,诉诸情感多于理智。听话的人因 被打动而被说服,这种赞同往往与接受真实信息,并认真思考有所不同。这

4、也是柏拉图讨厌 修辞的原因,他和苏格拉底称善辩的智者是强词夺理、制造假象的魔术师,他们自己要运用 的是论辩术(dialectic),要把论辩纳入真正符合逻辑思维的轨道。柏拉图认为,那些冒充 “智者”的诡辩家或蛊惑者很容易用语言操纵公众,让他们失去理智,牵住他们的鼻子,使 他们盲目服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观比柏拉图来得现实,但他仍然非常强调修辞伦理的一面。 不劝人做坏事,这便是修辞术和说服行为的伦理底线。亚里士多德写道:“如果目的是好的, 那么能言善道便是值得称赞的技艺;如果目的是坏的,那就成为一种伎俩。”(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雅典公民的

5、公共生活中,说话讲究修辞变得能说会道是许多人的公共需求,所以所有 的人都要去学习说话的技巧。B. 说理时注重修辞技巧,一定是由于不能动人以诚,才需要用修辞来掩饰,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C. 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来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话语对于维持维护社会人际 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秩序的久存有重要作用。D.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可以挑动听众的情感,情感越强,理性就越弱,所以蛊惑者很容 易用语言操控听众,使他们盲目服从。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演讲术说起,举雅典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对语言行为非常重视的例子,强调语言能 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中发挥很大的作

6、用。B. 文章引用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人的观点和言论,意在证明东西方 的先哲们都关注到了说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 本文以雅典公民社会为例,既肯定了使用语言技巧和能力的必要性,又分析了过分注重 修辞的负面影响,加深了我们对语言修辞的认识。D. 文章论述了说理语言修辞技巧的重要性,认为注重修辞与人的诚信是对立的,表达了语 言技巧必须要以说话人的诚信为基础,要有正当目的的观点。9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的原因。【答案】7. C8. D9. (1)说话不能不借助修辞;(2)说话者的心态目的难以证实确定;(3)人们把过分 注重修辞与道德瑕疵相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