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969138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节一、心理学的领域心理学: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1) 人格及其发展人格:个人的各种特征所组成的综合体。2) 动机和自我动机:指引和激发行为的内在动因。自我: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自觉控制力:个人对自己和环境的控制能力。3) 学习心理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心理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时的行为获得或经验改变的过程。学习并不限于知识的习得,也包括感知经验、言语、记忆、动作技能、智慧技能等的获得和道德品质的形成。4) 教学与管理心得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对期望响应的结果。5)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主要包括个体和团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6) 心

2、理健康与辅导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帮助心理困扰者减缓精神痛苦的过程称为心理辅导。二、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总是为了揭示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和本性。第二节一、现代心理学的观点1) 生物学的观点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所作的解释。2) 行为的观点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3) 认知的观点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4) 精神分析的观点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是由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佛洛依德提出的。潜意识过程:个人没有觉知到的然而却影响着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内隐记忆:人们并

3、不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却能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上表现出来。5) 现象学的观点集中于主观经验,即探求个人对各种事件的私人观点。二、当代心理学的综合观1)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个体的心理现象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例如包含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等。 个体心理的多维度多层次性心理过程: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情绪过程: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

4、特征: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人格特质: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意识:我们现时觉知到的心理现象。自我意识:个人对于自我的觉知。潜意识:潜伏在意识之下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载体。行为:个体的可观察测量的反应或活动,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言语、表情等。 个体心理的能动性第一,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第二,心理对环境具有选择和建构作用。第三,心理对脑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生物反馈:根据身体的内部生理变化所显示的线索,通过条件反射原理,逐渐学习到由自己的意识来控制原来不能控制的生理活动

5、。2) 各种心理学观点的合理因素还原论:一种酱心理学概念还原为更基础的生物学概念的做法。第三节、研究的基本程序1) 建立假设2) 搜集资料3) 分析资料4) 做出结论、基本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搜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系统观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的过程。非系统观察2)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因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无关变量:实验变量以为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在严密控

6、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3) 调查法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4) 个案研究法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第四节、心理学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对心理学的促进作用第二章第一节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2) 人格的稳定性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群体人格:同一种文化陶冶出的

7、共同的人格特征。4) 人格的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化: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三、个性差异个性:人格的独特性。个性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各不相同的现象。第二节一、人格动机的概念情境动机:个体只在某种特殊情境下产生活动,去追求目标以求得满足的动机,这类动机是暂时性的、非普遍性的、它不属于个体稳定的人格特征。人格动机:个体所追求的不限于某一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珍重的,均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差异。二、人格动机的类型1) 理论型把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热爱真理,尊

8、重知识。2) 经济型把实惠和财富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实惠、注重效益和经济收入,把财富视为能力。3) 审美型追求美和美好的创造;把美视为人生最高价值;认为美是人生最伟大的追求,其他事物均不能代替,对所有事物都要用审美价值来评判。4) 社会型把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增进社会大众的福利视为人生最高价值。5) 政治型把支配他人,获取权利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6) 宗教型把宗教信仰、拯救灵魂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三、人格动机差异的教育涵义第三节一、气质的概论气质:与人的脾气有关的人格特征。二、气质类型气质类型:以某种特征为标准对人们的气质所作的分类。多血质: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胆汁质:

9、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粘液质:安静,均衡。抑郁质: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物。三、气质差异的教育涵义第一、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第二、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点占主导的学生应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第三、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第四、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四节、性格的概念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1) 性格特征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个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表现方面很多。 意

10、志的性格特征。意志: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独立性:个人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果断性: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自制力:关于统制自我的能力。2) 性格类型性格类型:按照某种标准将人们的性格所作的分类。 以生活适应为标准划分的性格类型I内倾型(内向型):个性沉静不善于社会交往的人。外倾型(外向型):个性好动善于社会交往的人。IIA型性格,B型性格,C型性

11、格 以认知方式未标准划分的性格类型认知方式:个体面对问题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所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思索型。三、性格差异的教育涵义1) 性格有好坏之分 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 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2) 早起教育的重要性3) 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4) 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要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 在困难中磨炼自己。第四章第一节一、动机的内涵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1) 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2) 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

12、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3) 维持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4) 调节功能,动机能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二、需要及其种类需要: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德反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一层,生理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需要。第五层,认知需要。第六层,审美需要。第七层,自我实现需要。三、内驱力和诱因意向:模糊意识到、未分化的需要。愿望: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1) 内驱力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2)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正诱因:凡是能使个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负诱因:

13、能使个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四、行为发生的基本心理模式个体的行为是由动机所直接导致的。五、动机系统1) 动机种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生物性需要,基本社会性需要与高级社会性需要。 根据动机的意义,合理动机,不合理动机。 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内在动机:由内在因素引起的活动动机,个体追求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的本身就是对个体的最好奖励。外在动机: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活动动机。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关系,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2) 动机系统的静态结构3) 动机系统的动态机构 动机冲突I双趋冲突: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作二择一的选择时所发生的

14、冲突情境。II双避冲突: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作二择一的回避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III趋避冲突: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作出取舍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W双重趋避冲突: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境。 动机合成 动机转化第二节一、价值观因素价值观: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标准并以之为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1) 兴趣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2) 信念个体对某些知识的真实性或某些观念的正确性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3) 理想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

15、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二、情感因素情感: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三、认知因素1) 效价和期望评价行为动机=效价X期望2) 自我效能感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个体对自己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3) 目标意识目标: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行为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4) 归因作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都会有一种对行为结果有所探求的倾向。5) 认知冲突四、行为因素1) 对行为动机的强化作用强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正强化物:由于呈现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负强化物:由于其撤除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2)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行为动机第三节一、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1) 认知内驱力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2) 自我提高内驱力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 亲和内驱力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4) 自我价值感内驱力卡芬顿提出的一种追求成功的内驱力。学习目的内驱力:追求自我成长,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