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9689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案.精品文档.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学目的:1、 感知人物小传的特点。 2.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体味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一、复习导入 时至今日,我们关于传记作品的学习已经接近了尾声,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几种传记类型: 传记:史料性传记杜甫特点:客观、真实 回忆录鲁迅特点:作者的主观感情口述自传毛泽东特点:“口述”,真实、亲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传记类型人物小传。 二、介绍文体 人物小传一半篇幅较短,往往只能从传主一生中选取几个重要的段落,特别是那

2、些最能体现传主人格精神的事迹,通过这些闪光的“点”来勾画出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也常常穿插一些能抓住人物性格,心理特征的特写镜头,用简洁的文字作生动的描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已往我们学习的几部传记相比,人物小传不可能像它们那样细致的记录与表现传主的生平事迹,也不注重对传主心理、性格的细致刻画,更不可能像文学性传记那样,做许多艺术渲染,其任务主要是提供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一般只需要将传主的主要精力和他的人生特色提示出来即可。然而,人物小传也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的写作艺术和风格。 三、整体感知 :1、引言部分能揭示文章中心的话是哪一句?本文线索是什么?(阅读教材142页,第一至三自然段 )点拨:这

3、篇杨振宁的小传除了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很重要的特色是强化传主的某种精神指向。杨振宁的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事迹也非常丰富。这篇小传则重点突出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把这一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 2、思考与探究:文章选择了那些材料来表现“合璧中西科学文化” ? (1)家庭的熏陶。这里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关于现代数学的启蒙指导。 (2)当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的优良教育。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杨振宁在这里接触了当时中国物理学界最顶尖的学者的教诲,这些教授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3)到美国求学。获得了费米教授和泰勒教授的赏识和指导。 3、阅读文章一、二部分,思考

4、:A、 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的重要一转是指什么?报考的是化学系,没有读过高中物理的他却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就毫不犹豫地转入了物理系。 B、 西南联大当时的条件怎样?师生员工的表现又怎样?当时正值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非常差。然而,极端恶劣的条件并没有压倒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他们仍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上下一致的爱国精神,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 C、 西南联大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谁?是吴大猷、王竹溪两位先生。是吴大猷先生激发他对研究物理学中对称问题的兴趣,导致日后取得辉煌成就。王竹溪是他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是王教授把他带进物理学这一引人入胜的领域。三、介绍杨振宁:杨振宁大

5、事年表:1922年 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 11月考入西南联大,先报考化学系,后转入物理系1942年 大学本科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1944年 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取留美奖学金1945年 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48年 以核反应论文获博士学位1949年 入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做博士后及作科研1956年 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 1957年 和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 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 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1999年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 2003年底回北京定

6、居; 2005年与翁帆结婚 四、如何看待杨振宁求学生涯中的两次重要“转换”?(也可结自身或其他名人事例发表见解)正视自己的天赋潜能,扬长避短 让兴趣引领自己前行 审时度势,稳抓机遇五、截至2009年已有8位华人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分别是五个物理奖,两个化学奖,但无一人是中国国籍。( 1957年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获奖时31岁;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获奖时35岁。 1976年物理学奖丁肇中 丁肇中因发现新的J/基本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

7、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获奖时40岁。 1986年化学奖李远哲 李远哲因在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获奖时50岁。 1997年物理学奖朱棣文朱棣文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获奖时49岁。1998年物理学奖崔琦崔琦因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获奖时59岁。2008年化学奖钱永健钱永健因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获奖时56岁。2009年物理学奖高锟高锟因“在

8、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籍华人,获奖时76岁。)讨论:从上述八位获诺贝尔奖的非中国国籍华人科学家的事例和本传记中杨振宁的学习经历,你能感悟到哪些中西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的优劣或异同,谈谈你的认识。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的30%到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的30

9、%到40%的学生较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 西。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永远太胆怯。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六、结合文章最后一部分“成功之路初探”,练习提炼论点,根据提炼的论点,举出事例 ,说一段结构完整、思维严密的话。论点一:从小打下良好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前提。论点二:要善于根据条件的变化修正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和人生方向。论点三:艰苦条件能激发人的斗志。(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论点四:老师的悉心指导是学业有成的关键因素,至少可使人少走弯路。论点五:勤记笔记是学业有成的重要方法。论点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论点七:要想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扬长避短。论点八:中西结合是科学研究的新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