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496326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精读:天狗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2. 结合课文,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二)方法与过程: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各篇诗歌蕴含的人格魅力。三. 教学步骤:(一)单元知识总括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

2、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我们应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生命的律动”是这些诗作内涵的共同特征。不过,每篇诗歌所表现的生命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井所表现的是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志大相径庭: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诗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奇特、令人费解的,因为诗人往往采用隐喻、夸张、象征等

3、手法,将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变形或转移处理,使得显示出来的形象与他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诵;其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这是诗朗诵的关键;再次,善于捕捉语词的弦外之音,使自己的朗诵富于个性化。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自由诗,朗诵起来难度相对大些,在没有明显的韵脚的情形下,应格外留意这些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

4、本的格式和规定。(二)天狗1.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

5、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作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有郭沫若文

6、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其中文学20卷)行世。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2. 诗歌分析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

7、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的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

8、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光”),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

9、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二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

10、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的好友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一般认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杂糅了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哲学和古代中国、印度哲学里的泛神论思想。他曾这样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就可以解释,这首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了“月”“日”“星球”“宇宙”等词语。同时,郭沫若诗里的

11、科学观念与泛神论思想是相辅相成的,“X光线”“电气”“神经”“脊髓”“脑筋”等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观念的表现。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自我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

12、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里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论诗三札)。天狗正是如此,似乎惟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涨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调协。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三)井1. 作者简介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

13、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芷江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

14、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把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

15、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2. 诗歌分析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