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954864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轻吟漫诵徐志的,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 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离情中。 这首诗以情景交融自然,意境轻柔优美,风格飘逸潇洒而为广大读者喜爱,尤 其是他吐露出的独特的情感。它先以轻柔声调写康桥的幽雅,再以明快笔调写 重游康桥时的热烈欢欣情绪,继之以低落的声调写理想失落的伤感,最后以平 和沉静的气氛来写一种包含深切愧疚感伤的离情别绪,再别康桥,不愧为 中国现代的佳臬。梁启超说:“徐志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 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 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

2、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 仰。徐志更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 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 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 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 点关联着的。徐志的诗作品具有特殊的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诗作在感情的宣 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 的启迪,体现其特殊的美学价值。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正如矛盾先生在三十年代所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徐志最可以注意,因 为他

3、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而再别康桥是徐志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首优美的抒,宛如一曲优雅动 听的轻音乐。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 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 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一、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括:是一种留 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 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

4、 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的诗和欣赏 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中“轻轻”和“悄悄”,在诗歌中起何作用呢?对此, 注者颇多,看法殊异。笔者认为,前后此两小节,作者把康桥看为人,是一种 拟人化的写法。这样,我与母校的交流就成了与人的亲近,有了人的感情,如 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体会过与亲人尤其是母亲见面与别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年末岁 尾,

5、游子归来,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也为了不扰乱母亲宁静的生活,省去母 亲为即将归来的儿女的操办,儿女多是“轻轻的来”,尤其是“悄悄的来”;为 了工作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节假一过,劳燕分飞,儿女就要走了,离情别绪 萦绕母亲心头,旧时的母亲是手捧游子衣“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的母 亲,行车安全吃喝拉撒,一遍遍地叮咛嘱咐。东方欲晓,夕阳西下,游子登 程,手携行,为了不惊扰母亲,多选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 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儿女所以如 此之为,是为了不惊扰母亲。这是对母亲的深挚之爱。通过如此的联想理解,我们可以不难理解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小节里面为

6、 什么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 来/因为把康桥拟人化,所以诗人告别的再见的,已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 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了对康桥母校 的深情一个“轻轻”与“悄悄”,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对母校的深深依 恋;一个“轻轻”与“悄悄”,虽平浅却悠长,表达了诗人绵长细腻之情感。“轻轻”与“悄悄”表达出的深远意境,可看出诗人驾御语言的不凡技巧。当 我们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会 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撼人心扉的人性之美!优

7、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 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 “来”一 “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 了一个“别”字。他写出了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 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 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 “西天的云彩。”古往今来, 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 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 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 的情感。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这

8、里的自然美景令诗人陶醉,还有一段没有结 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这期间他有幸结识并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 国少女林因。夕阳下,伴着银铃般的笑声,他们在阴下散步;温柔的春风里,他 们在垂柳下徜徉;拉着她的纤纤玉手,他们在康桥上留连。或凭倚桥栏,仰望蓝 天白云;或荡一叶小舟,在星辉下嬉戏。??他们的身影多少次倒映在波光潋滟的 康河中,多少次诗人在心中暗暗勾画着自己的爱情美梦;夕阳下,这位冰清玉洁 的少女在诗人的眼中多少次幻化成自己的金发新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自己 飘然而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 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一一留”,留

9、别有惜别的含 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 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 起讲,”软泥上的青,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 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所追 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 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 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 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 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

10、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 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荫下的一潭,不是清 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 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光倒 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 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 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 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

11、 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 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 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那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 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斑里放歌。”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 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 可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你站在桥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 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素衣服,裙在风前悠悠的飘

12、着,戴一顶宽边 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起一根竟象没有分量 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 转出桥影,翠条余似的向前滑了去。”(我所知道的康桥)这是多美的一幅 画呀!是女郎在撑,撑出寻找理想的长篙!更是徐志在撑,他多想撑出自己的长 篙呀!女郎撑船是风景,徐志是在观赏风景,殊不知,徐志本身就是风景,今天 我们不是又在观赏这一幅风景吗?可是他怎么能够放歌,又怎么能够找到美梦 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 桥!”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13、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 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 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的黄鹤楼送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 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 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 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

14、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 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 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 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 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 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 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 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二、再别康桥体现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是徐志诗歌的最大特点,美的形式、

15、美的风格、营造美的意境,这种美 的诗风一方面来自他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在于他诗歌美丽的外 表。他是闻一多“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要实践者和发展 者。再别康桥中充分体现了“三美”。(一)、柔美和谐,动人的音乐美徐志短暂的一生不仅诗歌创作很多,他认为除要流露真情实感,更重要的 是要创造一种完美的音律。徐志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诗人们在新诗音 律化方面的主张也是徐志认同的。在徐志的诗作中,诗形、意境、词藻都很 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志对音乐美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从音 节来看,徐志诗歌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他曾经说:“诗的真 妙不在他的字义里,

16、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他的音节似乎得自冥冥之中 的神助,实际上这种自然和谐的效果也是刻意为之的效果,一是音节与诗作要 表达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来支持。他的诗作中大量 运用叠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复沓的技巧,都是力图创造出一种他所期待的效 果。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行六至八字,大体上每行三顿,音节长短不 一,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 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舒婉转,节奏鲜明和谐, 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 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 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 光”来写“水底的、清”。可见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 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 体排列顺序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