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946440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量定理-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乐山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制作:左从朝2011年7月20日动量定理乐山师范学院 2008级物理学专业 左从朝一、教学任务分析动量定理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八章第二节。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动量定理的推导、理解及其应用。从教材编排上看,它位于冲量和动量之后,动量守恒定律之前。不仅是对冲量和动量、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巩固运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材内容上看,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所以动量定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

2、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意义。二、学习情况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冲量和动量,这些知识为动量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三、设计思想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通过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

3、兴趣。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归纳得出动量定理,并对其进行理解。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与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

4、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的无穷乐趣。(2)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探究学习态度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相关计算。 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及其应用。六、教学准备 鸡蛋2个,软垫一个,木板一块,塑料袋2个。七、教学流程符号说明:课堂教学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符号 媒体 教学内容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物体在水平恒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播放动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总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动量定理。

5、引导:等式的左边表示什么?等式的右边又表示什么.呢?思考得出:左边表示合外力的冲量,右边表示动量的变化。创设物理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冲量和动量的关系式。观看动画,合作交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F-f)t=mvt-mv。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两个鸡蛋从同一高度下落,一个落到桌面上,一个落到软垫上。观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开 始模拟鸡蛋下落的动画。播放动画积极思考,学会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现象。提出2个问题,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动量定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分别列举2类生活现象,让学生逐一解释。归纳:在生活中 ,有时需要通过延长作用时间来减小力

6、的作用,有时又需要通过缩短作用时间来增大力的作用。投影例题,巩固新知,深化理解。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完成练习 课外探究 回归生活。结 束结合材料,相互讨论,归纳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两类典型应用。八、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依据(一)生活实例、引入新课(3 - 5分钟)【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演示实验:两个鸡蛋,从同样的高度释放,一个下落在桌面上,一个下落到软垫上。观察:两个鸡蛋下落的情况。问题:为什么下落到桌面上的鸡蛋就破了,而落到软垫上的却完好无损呢?导入新课:要解释刚才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进入对动量定理的学习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猜想实验结果,积极思考导致结果的原因。老师通

7、过小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导入新课。(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15-20分钟)【创设情景,建立模型】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其初速度为V。,在水平恒力F与滑动摩擦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了Vt 。提示1:物体的加速度a=( Vt-V。)/t提示2:牛顿第二定律F-f=ma 教师引导提问:等式的左边表示什么呢?等式的右边又表示什么呢?教师归纳总结:等式左边表示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冲量,mV。和mVt是物体初、末状态的动量,而mVt-mV。是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这就是

8、动量定理。学生观察、分析,交流讨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F-f)t=mVt-m V。即:F合t=mVt-m V。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等式的左边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式的右边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合理推导,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 内化新知】问题1:如果物体初、末动量的方向沿同一直线但相反时,我们怎样用动量定理求合外力的冲量呢?问题2:对于变力的情况,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如何求出变力的平均值呢?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内化知识。1、动量

9、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矢量式,它的计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当物体的初、末动量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我们可以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2、动量定理比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更广。对于变力情况,我们只要知道物体的初、末动量及变力的作用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提出问题,活化学生思维,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分析答案,加深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以及适用于变力情况的理解。(三)运用规律、巩固新知(10-15分钟)【问题再现,释疑解惑】再现鸡蛋掉落的问题情景,多媒体模拟突出主要矛盾,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鸡蛋掉在桌面上就碎了吗?【运用新知,解释现象】展示生

10、活图片,分别列举两类应用定理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逐一解释。【精选典例,学以致用】一个质量为0.2kg的垒球,以25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m/s,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学生合作交流,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巩固内化,加深理解。学生运用动量定理,通过合作交流,解释现象, 并归纳总结:在生活中 ,我们有时需要通过延长作用时间来减小作用力,而有时又需要通过缩短作用时间来增大作用力。学生积极分析问题、合作交流、求解问题。通过动画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

11、趣、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大量生活现象,并从中发现动量定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精选例题,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生将动量定理应用于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 回 归 生 活、 拓 展 延 伸(3-5分钟)【创设情景,回归生活】高处作业是指人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国家标准GB360893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进行高处作业的工人都要使用安全绳,以保障人身安全。问题:高处作业的

12、工人使用的安全绳,是钢绳还是弹性绳?你能用本节所学的动量定理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回顾本节知识、交流讨论、合作互助、利用动量定理进行研究。思考问题:高处作业的工人使用的安全绳,是钢绳还是弹性绳?并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课后收集资料、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必将回到生活为生活服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到生活的教学理念。九、板书设计 动量定理一、 动量定理 二、运用 正FVt=0V。 t(F-f )t = mvt - mv。GF合t = mvt - mv。1、 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 (F-G)t=0-( - mv。) 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F=G + mv。/t2、 理解:(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