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944624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研报告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 专业:建筑* 姓名:* 学号:* 日期:2013.9.22 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报告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主要把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原则,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图书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感知、流线组织、构思创意。调研时间:2013年9月6日调研地点:山西省图书馆新馆调研内容:山西省图书馆新馆位于太原市长风商务区(如图1),滨河西路以西,文化岛北部,行政会议中心以东,北临内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建筑面积50020平方米,藏书约七百万册。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为24米(结构计算高度为31m)。整体建筑

2、呈不规则L型布置,各层楼板中部设置变化的中庭,中庭屋面采用轻钢屋面。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太原市长风文化商务区内的文化艺术博览区,根据长风商务区详细规划,山西省图书馆用地位于中央文化绿岛的二层平台上,南侧用地为大剧院,东北侧为音乐厅,西北向隔绿带和内河与会展中心相对而望。 长风文化商务区整个建设用地现状比滨河西路要低3 m5 m,防汛和交通问题是整个商务区规划的难点。在夏邦杰大师所做的长风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滨水的“文化岛”整体抬升5 m,达到防汛标高,中部区域进一步抬升5 m,形成观景平台。平台下设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和公交站点,形成机动车交通;平台上为步行交通,设单向独立车道供消防等专用。平

3、台上、下交通形成立体交通系统,二者互不干扰。抬升的平台也使岛上人们的视线不再为防汛堤岸所干扰。岛外环引汾河水入基地形成内河,环绕文化中心区形成文化岛。提升了自然景观。各主要文化建筑沿内河布置,建筑群形成向东河岸城市老区的开口,在汾河两岸形成强大的张拉力。岛区滨内河为景观步行区,为人们散步休闲提供了优美的环境,整个岛区为绿荫笼罩,形态各具特色的文化建筑如一颗颗宝石、明珠,镶嵌在绿茵之中,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意象。山西省图书馆为主体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图5)。两个读者主入口分别设在景观天台上的水池东西两侧,通过宽敞水面上小桥的引导,将读者引入新馆的各功能空间。普通阅览空间水平展开,一层、二层和地下一

4、层均有设置,以开架和半开架为主,读者可以直接查阅八年以内的报刊、书籍。电子阅览分散在各阅览室内,各室单独管理。地下一层设基本书库和停车场,通过楼梯、电梯到达各层的功能区。五层为图书馆的行政办公部分,包括馆长室,副馆长室,会议室,财务室等。办公等辅助出入口设在西侧,将采编、修补及辅助用房集中布置于地下一层。首先,先从室外进行考虑,该馆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无障碍设计,下沉庭院,室外广场均利用无障碍坡道;在室内,无障碍电梯可直通图书馆各层。在外部调研时候,我发现出入口仅有一个,并没有其他可用安全出口,这虽然方便了管理人员对人流的管理,但这对于防火逃生也是极为不利的。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基地东南侧,靠近城市主

5、要交通干道滨河西路与南边商务区主要入口,是人流大量聚集的地方,这里形成的入口广场,交通便捷,地面开阔,利于人员疏散。基地北侧为次要出入口,与主入口相连形成内部的通道,将建筑内部打断,避免了建筑内部交通流线过长的缺陷,满足防火疏散的需要。下面来进行图书馆内部的调研。如图可看到各层功能分区分布。为了便于运输及减少楼宇荷载,主要的闭架书库设置在建筑地下一层。读图可见,负一楼作为主要书库的存在地,有三部电梯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供运输书籍(这三部楼梯能一直上到四楼)。这三部直达电梯保证了书流不会与人流相干扰,同时在主入口处有旋转和直跑两个疏散楼梯。如图,一层主要有6部疏散楼梯,3部读者楼梯,一部扶梯,四部

6、电梯,一部景观电梯,两部书籍专用电梯,在垂直交通方面有效地缓解了读者人流压力。三层通高的共享大厅联系了报告厅、检索、展览以及休闲阅览区一楼进门的门厅上方正对二楼的咖啡吧,悬挑出来的咖啡吧更给人带来一种层次分明地感觉。图书馆新馆大堂的内部空间建筑造型丰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整面的半透明玻璃砖贴面和建筑的外观产生对话,使之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墙面细部的处理具有良好的尺度与可观赏性,在光影的变化下使之有了丰富的表情。一楼左转即可进入报告厅,报告厅周围的休息空间也给开会人员提供了方便。并且盲人及儿童阅览室也位于一层,也为儿童盲人的阅读提供了很大方便。二楼主要分布了数字、外文及港澳台等阅览室。二楼临近几大

7、阅览室的书吧也为一些读者提供了休憩空间。二楼最主要的空间是咖啡吧的存在,它的存在活跃了整个图书馆的气氛,使之更现代化,更有新时代的生活气息。同时他跳出的部分更给刚进大厅的人带来层次分明的感觉,明朗清晰。二楼到三楼的直跑楼梯并不是一味的一直到底,而是在休息平台的一侧跳出一个看台,摆放了桌椅书籍,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小书吧,亦可为读者提供需求,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三楼功能分布比较简单,除了几个比较大型的阅览室和基藏图书阅览室,西北角是一个多功能报告厅,这显著降低了对其他阅览室的噪音影响,值得参考。再上四楼,四楼直跑楼梯右拐便是自习区,一些考研学生便在此安静的氛围下学习,自习区旁边的走道有一侧门

8、可直通天台。从内部可看到一处雕塑处在天台中央。通过通透的长条窗玻璃望去,可感受到外界的环境与内部相融合。四楼到五楼的直跑楼梯下方也是一处休息空间,在门厅上空的四楼栏杆周围分别安置了桌椅,这处处理手法与山西大学图书馆的处理手法相一致,都是通过合理利用空间,创造出和谐的氛围。五楼区域全部为办公区,一般情况下读者禁止登上五楼,这种处理手法完全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分布区域隔开,确实使得两者相互不会产生交集,但是其处理特点也稍微显得有点不明智,有欠缺之处。二层顶部的圆形吹拔向上沿伸,顶面向入口处倾斜,是空间序列的高潮和核心。周围采用双柱的手法,柱身顶部配合工艺灯,加强了围合感。一圈纤细的挂杆灯位于中心位置

9、斜向上方,不仅暗示着顶部的建筑造型,同时作为空间雕塑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条纹木质一样的屋顶(内部是钢结构)给整个图书馆带来了一种书香的氛围,使读者放佛徜徉于书香之中。屋顶旁边的侧条窗更给管内带来了光亮,使得整个图书馆即使在没有辅助灯光的情况下,利用自然光照也可以使得图书馆内部敞亮。在新馆内行走过程中,发现一个瑕疵之处,当穿着胶底鞋子走路时,总会发出刺耳的小噪音,这或多或少的也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干扰,建议将地面材质换做大理石或者石英砂石等材质来减少噪音。关于山西省图书馆地下部分的补充,地下部分可以停放机动车辆,加大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基地面积的浪费,提升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在内部,将书库及辅

10、助部分设计在地下一层,同阅览休闲等空间分割开来,使其相互之间并无影响,是本设计的一大亮点。新馆设计强调将建筑消失在对空间深层次细腻的体验过程中。代表中国传统空间形式的院落是整个图书阅览室的核心主题,他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系列“内视”的焦点。外墙主要材料为混凝土+玻璃+木+钢,朴素简单的材料及逻辑清晰的框架结构形式表现了图书馆朴素严谨的“学习”空间个性。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标准柱网尺寸为8.4m,平面布置中三次变换柱网角度,分别由0,20,及33三种柱网组合而成,基本框架柱尺寸800*800,基本框架梁截面为500*700,次梁为300*600,楼板采用现浇板体系。总之,山西省图书馆新馆是山西文明符号的象征,也是太原市区的一座标志建筑,它所含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也是巨大的。通过这次调研,把握了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原则,对于图书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对空间的感知、流线组织、构思创意,也为本次图书馆设计的进行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