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943324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通海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物理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分卷I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是A、B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A比B早出发5 sB 第15 s末A、B速度相等C 前15 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50 mD 第10 s末A、B位移之差为75 m2.在离地面高度为H处,将两个小铁球A、B以同样大小的速率v0分别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两个铁球落到地面的时间差为t.不计空气阻力()A 仅增大H,则t增大 B 仅增大H,则t

2、减小C 仅增大v0,则t增大 D 仅增大v0,则t减小3.关于速度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速度越大,其加速度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其加速度越大C 物体的速度减小,其加速度一定减小 D 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其速度可能减小4.如图所示,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做加速运动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木块的加速度为()ABCD5.2015年7月的喀山游泳世锦赛中,陈若琳勇夺女子十米跳台桂冠她从跳台斜向上跳起,一段时间后落入水中,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她在空中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B 她在空中下落

3、过程中做自由落体运动C 她即将入水时的速度为整个跳水过程中的最大速度D 入水过程中,水对她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她对水的作用力大小6.一物体质量为10 kg,放在水平地面上,当用水平力F130 N推它时,其加速度为1 m/s2;当水平推力增为F245 N时,其加速度为()A 1.5 m/s2 B 2.5 m/s2 C 3.5 m/s2 D 4.5 m/s27.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A 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 B 子弹受到了惯性力作用C 子弹有惯性 D 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8.一辆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2 s(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36

4、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A 9 m/s B 18 m/s C 20 m/s D 12 m/s9.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利用直尺估测反应时间: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直尺零刻度线位于乙同学的两指之间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住直尺,根据乙手指所在位置计算反应时间为简化计算,某同学将直尺刻度进行了改进,以相等时间间隔在直尺的反面标记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制作了“反应时间测量仪”,下列四幅图中刻度线标度正确的是()ABCD1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被水平绳AO和与竖直方向成角的轻弹簧系着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绳AO烧断,在绳AO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弹簧的拉力FB 弹

5、簧的拉力FmgsinC 小球的加速度为零D 小球的加速度agsin二、多选题(共4小题,每小题4.0分,共16分) 11.(多选)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推力的瞬间,物体立刻获得加速度B 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总是一致的,但与速度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 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加速度与合力的方向总是一致的D 合力变小,物体的速度一定变小12.(多选)物体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当速度达到v时,改为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分别

6、为x1、t1和x2、t2,下列各式成立的是()A B C D13.(多选)某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在01 s内,物体做曲线运动B 在12 s内,物体向左运动,且速度大小在减小C 在13 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左,大小为4 m/s2D 在3 s末,物体处于出发点右方14.(多选)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地面上,小物块B置于斜面上,通过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物体A相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已知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则()AB受到C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BC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一定为零CC有沿地面向右滑动的趋势,一定受

7、到地面向左的摩擦力D 将细绳剪断,若物块B依然静止在斜面上,此时地面对C的摩擦力为0分卷II三、实验题(共2小题,共15分) 1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A点为第一个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1)根据_计算各点瞬时速度,则vD_ m/s,vC_ m/s,vB_ m/s.(2)在坐标系中画出小车的vt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_.(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物理意义是_16.(1)甲、乙和丙三位同学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 N,他们都把橡皮筋

8、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连接弹簧测力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如图所示,此时细绳都与木板平行,用F1和F2表示拉力的方向和大小。甲同学实验中的F1和F2的方向互相垂直,F1=2.8 N、F2=3.5 N;乙同学实验中的F1和F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30,F1=F2=4.0 N;丙同学实验中的F1和F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120,F1=F2=4.0 N。这三位同学的操作不合适的是哪一位?并说明原因:_。(2)若丁同学对本实验进行改进,设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

9、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改变拉力,重复多次实验时,要求O点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静止在同一位置。在某次实验中,若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你提出两条解决办法:_;_。四、计算题 17.甲、乙两物体都以5 m/s的初速度向东做变速直线运动,经5 s后,甲的速度变为零,乙的速度变为10 m/s,求(1)物体甲的平均加速度大小和方向;(2)物体乙的平均加速度大小和方向18.宽为L的竖直障碍物上开有间距为d的矩形孔,其下沿离地高h=1.2 m,离地高H=2 m的质点与障碍

10、物相距x。在障碍物以v0=4 m/s匀速向左运动的同时,质点自由下落,取g=10 m/s2。为使质点能穿过该孔。(1)L最大值是?(2)L=0.6 m时,x取值范围?19.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G100 N,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拉力F60 N,支持力FN64 N,摩擦力Ff16 N,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0.如图甲所示,一物块质量为m2 kg,以初速度v010 m/s从0点沿粗糙的水平面向右运动,同时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作用,物块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求:甲 乙(1)恒力F的大小及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2)物块在4 s内的位移大小

11、 答案1.D 2.C 3.D 4.D 5.D 6B 7.C 8.C 9.B10.A 11.ABC 12.AC 13.CD 14.CD15.(1)若时间较短,平均速度可以代替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3.902.641.38(2)vt图象如图所示130 m/s2(12.014.0 m/s2均可)(3)小车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解析】(1)若时间较短,平均速度可以代替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D点的瞬时速度vD390 cm/s3.90 m/s.C点的瞬时速度vC264 cm/s2.64 m/s.B点的瞬时速度vB138 cm/s1.38 m/s.(2)画出小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线的斜率可求得它的加速度a13.

12、0 m/s2.(12.014.0均可)(3)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指的是零时刻的速度,即小车经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16.(1)由两分力的大小及对应的角度可得其合力的大小,故可知乙同学实验中F1、F2的合力已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所以操作不合适的是乙同学。(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中,因合力不变,故O点的位置不一定要静止在同一点。若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超出量程,可以减小合力的大小,即减小M的质量,或者减小OA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使弹簧测力计A处于量程以内。【解析】17.(1)1 m/s2,方向向西(2)1 m/s2,方向向东【解析】(1)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甲的初速度为5 m/s,末速度为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