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935164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外婆家的小屋教案 湘教版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从美入手,以读解义。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欣赏小屋,育情导学。1. 同学们,这儿有几幅画,想让同学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景色。2.讨论:你喜欢小屋吗?说说喜欢的理由。3.这是外婆家的小屋,美丽而温馨。4.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外婆家的小屋二、 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2.听了朗读,你们觉得外婆家的小屋神奇吗?3、 你们最

2、喜欢哪几个自然段?三、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1.品读第2自然段。(1) 自由读,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多读几遍?(2) 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2自然段。(3)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会感悟。(4) 指名交流,并谈出自己的见解。(5) 来到春天的小院落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 品读第3自然段。(1) 引导学生朗读,夏天来了,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2) 指名朗读后,回答课后问题。(3) 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一处景物,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有趣吗?四、 学写生字和词语,教师当堂点评。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从美入手,以读解义。3.激发学生热爱

3、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意思。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听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外婆家的小屋在春天变成了花园;夏天,翠竹园是我们的天堂。下面请同学读读第4、5自然段,看看秋天和冬天的小屋还有什么?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想象。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1.默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2.学生分季节读句子,师生评议。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评出小背

4、诵家。四、总结拓展。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2.联系家乡的一处景物,仿照书上说的写一段话。附送:2021-2022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 人教新课标版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简要描述教学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教学策略。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

5、文色彩。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李白的静夜思,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勾画出一幅“游子月下思乡”的画面,流露出思念家乡和盼望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思念家乡”。 针对学生之前学

6、过静夜思,熟悉诗所表现的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所以我以此为切入口,打开主题。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

7、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

8、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也就是诗句中的“动客情”。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在“回顾拓展”中,教师出示提示,引导学生学做小诗人,用现代人的话口述诗句,既为学生所激发的感情打开了宣泄的口子,也没有一下子拔高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个个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代表诗人说出心中的想法,都想做回小诗人。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