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926950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112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IV韩愈短文两篇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 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 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 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 值得我们深思。二、解题 “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 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2、梳理文章的思路。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 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 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 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 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 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又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 楚:马说:骈死、槽枥、称、

3、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 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送董 邵南游河北序: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 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理 清两篇文章的思路: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 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 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府限值耳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 展开论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

4、学生讨论要求不 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 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具体作法是:小结初读之后,提出进一步精读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马说中的“千里 马”“伯乐” “奴隶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见解是什么了主张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去的河北是什么样的地方?(弄清古代和当今的不同)韩愈为什么要查去吊望请君之墓?为什么要他向屠狗者致意?作 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表达了怎样的感

5、情?(解说:1任务的轻重、问题的多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主要内容、作者的见 解、主张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讨论清楚。2小组讨论的做法与初读做法相同。3要通过讨论弄 清如下内容: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 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韩愈的见解是当今的当政的人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张是要善于识别、爱护和 任用贤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 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风俗已变坏了的地方;望诸乐毅晚年不得志于 族 各国,被迫离开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园。吊,是告诫量不

6、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损害国 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诉量要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据一方的藩 镇,做出对不起朝廷的事;韩念反复地说“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奋发有为,不要因失 意而恢心;但更重要的是劝他要好自为之,不要误入歧途,毁了自己,表达了同情、担忧和 爱护的复杂感情。 4有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可能还弄不明白,教师可适当提示。) 3课堂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已经能正确、流畅地阅读两篇文章了,对文中重要的词语的意思和 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 摧残,甚至遭扼杀表现了极大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对朋友表达了同情、担忧和 爱护

7、的复杂感情。但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请大家进一 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就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1)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它们在章法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通过有感情的阅 读,看看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是相同还是不同。2课后每人抄录一篇与马说在写法上相似的文章,并在文后写明它与马说有哪些地方相似。第二课时一、课堂调查两篇文章在章法上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在语言风格上认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解说:课堂调查有两个作用,一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师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对学生表 现出的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二是为开展课

8、堂争辩性讨论作安排。)二、研读课文1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特色和写作特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的能力。具体作法: 1)请同学们就语言风格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认为两篇风格相同的说明自己的理由;认为不 同的说明认为不同的理由。(2)所说的理由要结合课文谈,以课文为例,不得离开课文空谈。(3)请两位同学(阅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人一篇),其他同学边听边品味,并准 备自己的讨论发言。 (解说:前两个要求是交代课堂讨论的论题和规则,坚持了课堂讨论的原则;后一个要求是 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时间,让他们具体进行品味,并把品味的结果单拟出来。) 2学生讨论发 言。发言可以是个体对个体的辩论,也可以组成甲方和乙方,形

9、成群体对群体的辩论。(解说:1辩论必须围绕论题进行,即只谈话言风格;2辩论要对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都涉 及到:马说是寓意深刻的讽刺小品,语言幽默中有辛辣的讽刺,如第3段,描摹形态的语 言,有很强的讽刺力度。其次是论述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尤其是第2段。如:“安求其能千 里也?”抒发了作者都积的愤懑之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语言委婉曲折,含蓄有深 意,文辞“曲尽吞吐之妙”。不必过于纠缠同与不同,目的是通过辩论弄清这些语言特 色。) 三、拓展性阅读拓展阅读面,迁移学过的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首先课堂调查,抄录了多少篇“美文”,多少同学抄了,谁的课文短评写得好一 些。(解说:调查的

10、作用一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二是为课堂展示作调查。) 其次是请学生朗读 所抄写的美文和自己写的短评。可以多请几位朗读。 三是组织好学生评论。可以组成一个以 语文科代表为中心的评论班子,给朗读的学生打分,进行激励。如果有竞赛性质,可以让评 论的人数多一些。(解说:对朗读的学生一般要给较高的分数,使他感到自己选文有眼光,短评评得准确,对 自己的学习有一 种得到肯定的愉悦感,从而调动了 学习兴趣。这种保护性的“反映后 刺 激”,对激发内趋力,对学生保持 学习后续行为的持久性有很大的 作用。) 四、课堂小结这两节课,学习了韩愈的两篇短文,大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基本掌握 了“抵”“骄”等词语在课文中

11、的意思;了解了韩愈在两篇 文章中的见解、主张及在文中表 现 出的思想感情;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风格和艺术特色。课后大家要巩固 已取得的成绩,特 别是词语要多记多练。其中“易”“策”“食”要重点训练,两篇文章要背熟。五、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第三题要求查相关的工具书,将3个文言实词的各个义 项都列举出来,并在义项后举出例句。2课后抄录一篇赠序的文章,比较你的选文与课文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之处核舟记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

12、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示例:罔(wng)、贻(y)、轩敞(xunchng)、箬蓬(rupng)、黍(sh)、糁(sn)、髯(rn)、褶(zh)、髻(j)、篆(zhun)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

13、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3思考以下问题: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明确:从两

14、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4学习第二段。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

15、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二、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