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说课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92300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分一分(一)说课稿 东街小学 刘 蕊一、说教材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7-68页的内容,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一半可以用1/2表示,”在多种表示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进而,重点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和描述活动,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二、说学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

2、,是一次质的飞跃,在意义,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平均分,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对于分数的读写,通过预习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对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认识不清。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

3、的提高。(3)情感与态度: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四、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微课预习:通过观看短片,学生学会一些折分数的方法,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有所了解。(二)具体的流程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同桌探讨“一半”的表示方法 通过课前三分钟创设一个分水果的情境,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怎么表示心中的半个”,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老师在肯定学生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用1/2表示一半更简便,更精确

4、。巧手涂画我最棒(第一关)紧接着根据学生爱画画的心里让学生涂出三个典型图形的1/2,亲自感受1/2。质疑作品,探究新知老师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一般都可以用1/2来表示,经过学生让学生观察发现: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2.自主学习,创造分数(1)认识1/4(2)折一折,说一说(3)总结分数的读写,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学生认识了1/2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折一折,说一说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正方形,自己折出1/4,说出自己的折法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紧接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等份,取出其中的一等份,就可以用几分之

5、一来表示。再通过幻灯片的演示,让学生进一步创造分数1/4,2/4,3/4,4/4。最后,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分数的含义并强调书写。这部分内容我将采用自主创造的方式学习。学生利用折正方形的方式,更深刻地理解了1/4,分数的读写,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的意义。3. 过关斩将,内化新知这个环节我是通过看图写数我最快;火眼金睛我能行;看图说数我最棒;颁奖典礼“我自豪”,四种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分数,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时效性,灵活性,多样性,难易适中,且具有代表性。既能对所学知识巩固内化,又能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布置作业,畅谈收获。(1)学生小结今天的课堂

6、你们是学有所获,满载而归,愿意将你的学习硕果与大家分享吗?(2)师总结或许你们认为自己的表现还不算是十全十美,但老师相信对于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关的知识肯定十拿九稳!(3)布置作业五、说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节课我能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能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能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能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

7、半个苹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的一半。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般可以用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可能是自身因素再加上受东街小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影响,使得自己走路一阵风,说话一溜风,稍不留意就被扣了分。语速有点快,我的学生改变不了我也就选择适应了我的节奏,以后放好心态尽量注意做到慢条斯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