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91942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 导语;?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叙述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下面是其教案,欢迎参考。【教学构想】?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叹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

2、,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吼叫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和煦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炽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较,灿烂的银河那么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概的生动写照。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沛领会诗人的感情。【教学目标】1、积累诗词中的字

3、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 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驰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

4、心灵得到净化。二、初读感悟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三、精读理解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

5、,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5、带领自己的理解朗读。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四、品读探究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方面: 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表达吗 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情感方面: 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乱的神韵,“何字叙述了诗人什么感情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叙述了诗人什么感情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回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五、小结拓展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到达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叙述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2、写一篇叙述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办法。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